葉檀:大型公募基金吃獨食私募基金前景堪憂
2009-10-24 01:49:43
每經評論員 葉檀
國進民退在基金市場同樣上演。
私募基金日子很不好過,由于信托公司的產品被停止已經3個月,賴信托公司為生的私募基金無法發行新產品。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邊廂私募基金日子難過,那邊廂能夠發行一對多高端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卻如火烹油,他們的一對多產品銷量極好,頗有取私募基金而代之的傾向。
監管層對私募基金痛下殺手,看來是想讓大型公募基金獨享市場,前陣子不是好的基金經理全都投奔了私募界嗎?不是說公募基金體制存在問題、難以吸引客戶嗎?管理層索性一勞永逸,在市場資金量節節攀升之際,關上私募基金的閘門,看基金經理還會不會流向私募市場?這一招,對于草根的金融機構,一治一個準。這不,私募基金沒脾氣了。最爽的是,私募基金有求于管理層,還不敢發出什么反對聲音。
公募基金獲得市場份額,還可以與銀行的理財產品和發行費用較勁。長期以來,公募基金大吃啞巴虧的就是基金的發行渠道掌握在銀行手中,每次基金總是想借勢翻身,不料銀行勢頭極猛,挾營業網點之多的便利,從低端理財產品到高端的私人銀行盡收囊中,再加上固守各種理財產品的發行費用,讓基金無可奈何。現在好了,基金占有資金優勢在先,可以與銀行討價還價比劃比劃,如果將來基金建立起自己的產品銷售渠道,就可以讓銀行一邊涼快去。再說,銀行的理財產品總是離不開證券市場,天知道,銀行占據優勢的中國債券實在說不上讓人滿意,推銷給投資者,當投資者是白癡?
看著公募基金激流勇退,難免讓人心生感慨,不知道公募基金怎么解決如下問題?
中國公募基金為人詬病,最重要的是激勵機制不完善,依靠規模收取管理費用,旱澇保收。增加了一對多產品之后,公募基金的壞毛病就能解決了嗎?恐怕是做夢,他們依然是拿管理費、按收益分成,資本市場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們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從來沒有聽說過給予壟斷紅利能夠端正企業責任心的事。
據筆者調研的情況,一些金融機構的高端理財產品存在信用問題,在市場下行周期挪用普通投資者的收益,彌補給高端客戶以保證高端客戶不流失。考慮中國的金融機構信用普遍存在疑問,我們有理由追問,現在大型公募基金同時擁有普通客戶與高端客戶,以他們的信用水準真的能夠在兩種客戶之間建立牢固的墻,不攘普通客戶之利用于補高端客戶之利嗎?
最重要的是,中國要建立金融中心,需要有一批活躍守信的金融機構,包括基金在內。以往深圳、北京等地金融市場之所以有些市場人氣,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私募基金與信托結合,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活躍的基金市場,并且給予各個基金費用以準確的定價,讓公募基金羞愧不已。
現在私募基金被一招致喉,不要告訴我這是為了維護市場的秩序,為了解決私募基金一直存在的坐莊惡疾。
對資本市場熟悉的人都知道,自從中國資本市場的泰山北斗大小非可以全流通之后,區區私募根本不是大小非的對手,通過大宗交易、通過股權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財富生成鏈條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看到針對大小非的厚利有什么稅收政策出臺,即便有幾位律師聯名上書要求對大小非征資本利得稅,但他們恐怕嘗到了“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的滋味。包括筆者在內的人經常嘗到這滋味,已練得皮厚肉粗。
基金市場正在發生的變化,只是中國實體經濟與金融領域正在急速推進的國進民退的又一個縮影。我們數次討論國進民退,大多集中在實體經濟如鋼鐵等領域,事實上,這一趨勢在資本、金融、地產等所有的資本與貨幣市場上演,甚至在尚未完成的征信市場領域上演。
中國的資本市場會往哪兒去?審批的這支筆越來越值錢,從券商的全牌照到未來的基金銷售公司,到躋身首批創業板,筆下可以調動的資金是以前的數倍。誰能告訴我,這支筆還會做出些什么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