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劉尚文:碳管理“正當其時”
2010-07-02 01:44:46
每經記者 劉夏 發自北京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在6月23日、24日開展的“碳管理”一期培訓已結束。包括萬科、統一、日立電梯、萬通等18家會員企業的36名相關工作人員參加了培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后哥本哈根時代的到來,不僅意味著氣候變化的挑戰,也帶來了供應鏈重組和實現經濟、環境雙收益的一個契機。毋庸置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向低碳經濟轉型成為了企業的共識。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訪問了協會低碳經濟項目官員劉尚文,關注其培訓效果和反饋情況。劉尚文表示,通過這次培訓,他發現碳管理這個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學員通過培訓已經具備了進行碳核算的基本能力,也已經有很多企業家在思考碳管理這個問題。
NBD:經過這次培訓,有人反應“碳管理太先行了,政策、管理、數據等都跟不上”,你怎么看?
劉尚文:我覺得不是 “太先行”,而是“正當其時”。中國承諾了一個減排目標,并列入 “十二五”規劃,最終還是要落到行業和企業頭上。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一些大的企業對其供應商是有一些減排要求的。如果現在不做,以后就進不到大企業的供應鏈里面。
對企業來說,這不是為未來所作的事情,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至于企業是否準備好了,對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從意識到行動的確要有一個過程。很多企業家都已經注意到,遲做不如早做。涉及到政策層面的一些東西,也許確實尚未準備好,但企業如果現在做,就會有一些先行的優勢,其實踐更有可能被政府認可。
這次我們培訓也遇到一些情況,比如,企業中不知該派誰來參加,因為企業里面根本沒有進行碳管理的人,更何談碳管理系統呢?來參加培訓的,一類是負責生產管理的人,一類是負責企業戰略規劃層面的人,一類是CSR(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人。盡管建立團隊的能力是內生的,但也需要外在壓力。我們這次培訓恰恰是在對企業促進,我相信在一兩年內,團隊就會成形。
NBD:培訓之后,企業有沒有反饋?聽完課、受完培訓,執行起來又如何呢?
劉尚文:談執行層面還為時尚早,我估計,至少還要花兩三個月或半年時間。企業回去設定碳管理職位也還為時過早,現在首要的是做好內部動員和計劃。從反饋的能力建設情況來看,有三分之一學員跟我說,他們通過培訓已經具備了進行碳核算的基本能力。
NBD:從培訓結果看,與你們預估的有沒有什么偏差?
劉尚文:基本和預估符合。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企業高層的支持很重要,如果沒有被高層列入企業優先工作目標的話是很難辦的。還有,技術層面的支持是很不夠的,我們培訓只能提供基礎的能力,但企業方面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
NBD:來培訓的企業有沒有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
劉尚文:有,就是中國有沒有一些已經成功操作過的案例。這個很好理解,對他做的事情成功與否是一個經驗借鑒。這是在中國最欠缺的一個東西,也是阿拉善生態協會體現給社會的價值所在。我們會提到一些案例,但太少了,比如蒙牛,屬于養殖業,日立電器怎么去參照呢?還有地產,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行業,因為碳排不會集中在企業運營當中,而是其產品產生出來的。
NBD:講課的老師經過培訓對企業有了更多了解,這對他們來說有沒有什么額外的收獲?
劉尚文:這個你可能要去直接采訪他們。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比原來更加樂觀了。我也有一個啟發,碳管理這個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兩天培訓下來,從技術、能力上看也沒有很大的障礙。很多企業家已經在思考這個事情,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只要有企業家的精神,肯去嘗試就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