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在路上

每經網首頁 > 記者在路上 > 正文

利比亞局勢的跨國公司解讀

每日經濟新聞 2011-04-15 00:50:07

  最近看了三聯生活周刊,其中有篇文章《蘇伊士運河引發的權力變遷史:中東的形成》,聯想最近利比亞的戰爭,這篇文章有一個部分以跨國公司的視角,對當前利比亞的情況進行了另類的解讀。

  隨著內燃機的發明,世界對于石油資源的需求猛然增加。20年代初,當時的伊朗國王為了實現現代化,給予英國采礦權,以換取資金支持,為此成立的公司叫盎格魯-波斯(英波)石油公司(BP的前身)。后來,英波思友公司又入股土耳其石油公司,須知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整個兩河流域。其他股東還包括,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法國石油公司以及代表美國石油公司利益的近東開發公司各占23.75%的股份其他占5%。

  “二戰”之后,按馬歇爾一攬子計劃里的數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歐能源消費結構中,有90%來自煤炭。戰后經濟重新啟動,數據表明:1947年歐洲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僅占歐洲進口石油的43%,一年后即迅速增為 66%,1950年則達到了85%。這么多石油誰提供的呢?答案是美國。

  在二戰前的基礎上,美國加州標準石油公司戰后又購買了巴林石油的租讓權,但這里產量有限;隨后,以巴林作為跳板,1933年,加州標準石油公司與沙特簽訂租讓權協議。同一年,英國的英波公司與美國的海灣公司各持股50%,又拿下了科威特的聯合開發權。之后,更多美國的獨立石油公司以各種方式進入中東。

  至此,僅在1933年,美國在中東石油所占份額是:原奧斯曼帝國版圖占23.75%,在巴林與沙特占100%,在科威特占 50%。“二戰”結束前的1944年,美國已控制中東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的42%。之后,除上述巴林、沙特與科威特的份額外,美國新增的石油版圖包括伊朗的40%,伊拉克的25%。

  “二戰”結束后,歐洲尤其是西歐對中東石油依賴的大幅增長,其利潤主要流向了美國。美國政府根據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131億美元的貸款,其中購買美國石油公司在中東生產的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就花費了13.896億美元。

  真正改變資源國與跨國公司關系并獲得成功的例證,來自利比亞的卡扎菲。利比亞因其石油工業后發格局,采取了高度分散的租讓模式,有17家石油公司在84個租讓地上中標。石油專門書籍里評論利比亞與卡扎菲對于中東國家的價值:第一,顯示了政府還可以通過提高價格來增加收入(之前只是提高產量,而產量越高價格越低);第二,跨國石油公司單方面決定原油標價的權力被打破了。此舉的價值是,產油國重新開始爭取主權和對本國石油資源控制權的斗爭。?

  此次西方國家之所以大舉進攻利比亞,真正的原因或許在于此吧!卡扎菲倒臺后,西方國家機器利益代言者--跨國公司,將繞開卡扎菲的障礙,更加舒服地賺取高額石油利潤。記者 杜恒峰
 

責編 吳永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500在线观看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欧美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