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9 01:28:58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5.3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三季度經濟數據喜憂參半,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是喜大于憂。
昨日(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5.3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其中三季度GDP增速為7.4%,這也是連續7個季度回落,并成為后危機時代單季GDP增速新低。
不過,單從一并發布的9月宏觀數據來看,三駕馬車均透出企穩向好的勢頭。而資本市場的表現似乎更能說明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昨日在經濟數據公布后,股指稍作休整便開始上攻,房地產、機械、建材等基建相關板塊攜手拉漲,滬指最終站上60日均線,并刷新本輪反彈新高。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四季度延續9月份筑底企穩或企穩溫和回升的可能性比較大,實現全年的目標還是很有信心的。
出口對GDP貢獻率走低
此前幾乎所有機構都對三季度GDP增速較為悲觀,普遍預計在7.4%到7.6%之間。
實體經濟需求回落明顯地體現在工業生產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只有10%,增速比二季度繼續回落0.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4.2個百分點。
從三駕馬車的表現分析,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55%,在7.7%的增長率中拉動了4.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是50.5%,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5.5%,下拉GDP負增長0.4個百分點。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投資和外需市場疲軟是經濟增速走低的最主要原因,雖然并未處于危機時代,但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經歷一輪刺激后并未真正渡過難關。他認為,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很大,保持10%以上增速十分困難,勞動力成本剛性上升等因素正使我國潛在增長率走低,而節能減排、發展高科技產業等結構調整過程中也會使經濟增速自然回落。
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是11.7%,比平均增速快了1.7個百分點。而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3.4%,降幅比去年同期擴大了2.6個百分點。
9月數據透出企穩信號
相比預期中的三季度GDP增速放緩,昨日同期發布的9月單月經濟數據則透出了強烈的企穩信號。
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比8月份加快0.3個百分點,其中東部地區加快了0.4個百分點,高于中西部地區。交通銀行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東部地區作為開放度和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地區,對經濟的敏感性更強,當經濟出現重大轉折或者變化的時候,東部地區往往最先感觸到,東部地區工業生產的回升預示我國總需求的恢復可期。
而投資的表現更引人關注。自5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先后密集批復了多個項目的投資計劃,在幾個月的沉淀后,投資穩增長的效應已開始表現在數據中。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38677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5.8個百分點。
此外,前三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5.7%,比上半年加快2.5個百分點。唐建偉表示,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已持續5個月回升;預計在資金面相對寬松的支持下,制造業投資將因預期恢復而企穩,四季度投資增速將繼續回升。
野村證券報告認為,三季度GDP雖放緩,但大部分是因為滯后效應造成。9月份數據顯示,目前的經濟狀況與7~8月相比已有明顯好轉。
四季度穩增長繼續發力
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盛來運著重強調了前期穩增長政策對于經濟企穩的作用,并表示下一步要繼續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對此莊健認為,今年以來穩增長一直是政策核心,政策逆周期調控效果已慢慢顯現,預計三季度將會是底部,四季度經濟會有所抬升。
唐建偉表示,在投資需求企穩回升的帶動下,未來信貸需求會逐步擴大,上半年因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而大幅增加的7000多億票據融資,會有相當部分在四季度轉成實質性貸款,特別是企業中長期貸款,從而進一步增加經濟回升的金融支撐力。“預計四季度社會融資總量在3萬億~4萬億的較高水平,全年社會融資總量有望達到14萬億以上,超過去年。”
自去年一季度以來,我國GDP增速已連續7個季度回落,但多數機構認為這一跡象將在四季度扭轉。唐建偉判斷說,經驗表明去庫存過程通常時長為15個月。9月PMI產成品庫存指數繼續收縮,但原材料庫存指數卻有所回升,從去年底開始的去庫存過程可能在四季度進入尾聲。交通銀行預計,在穩增長政策下,四季度經濟增速將回升至7.8%,全年GDP實際增速也會在7.8%左右。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m.huan00.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