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15 09:40:32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歐盟剛剛暫停對非歐盟航空公司進出歐盟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稅,但國內“碳稅”即將開征。
據悉,我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明年將在廣東省、深圳市等7個試點地區初步運作起來。而在11月中旬剛剛召開的“國際綠色發展、碳交易措施對我國外貿影響研討會”上,許多官員和學者都表示出了自己的期待和擔憂。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受文在會上指出,當前我國和發達國家在低碳領域的起步相差不大,外貿企業應提前應對,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
“碳交易工作將會對企業起到過濾作用。低碳排放企業會得到助推,但高碳排放企業就會受到規制,碳交易會成為他們頭頂懸著的寶劍。碳交易還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高級能源與碳融資專家沈一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碳交易試點明年正式啟動
在《京都議定書》中,把通過市場機制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稱為“碳交易”。
“現在我們治理污染、管理碳排放,主要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碳交易’是希望通過市場手段管理碳排放問題。也就是把環境要素換算成錢,用的多得掏錢,用的少能掙錢。” 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解釋說。
2012年1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省市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今后“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探索。國家發改委同時明確,試點省市需自行設計試點方案,確定試點范圍,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形成方案。
除了7個試點地區外,目前國內多個省市也成立或者正在籌備環境交易所。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說:“據我們了解全國有30多家交易所,都在探索成立過程當中,實際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
上述交易所中絕大部分都計劃包含碳排放權交易,但已經成立的交易所,多數以企業自愿碳排放交易、或操作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為主,罕有實質性的碳市場操作。
歷經1年時間,這7個省市明年初將正式開始進入碳排放市場交易的試點。其實上海和廣東兩地的碳交易方案已分別于8月、9月全面啟動。在廣州,首批7800萬元碳交易大單簽出,4家水泥企業簽訂認購書,總共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
根據廣東省正式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上,控排企業范圍主要為高耗能企業,廣東省行政區域內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等九大行業在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均被納入實施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的范圍中。
對于7地試點即將開展的碳交易,沈一揚分析稱,當前國內大規模的市場機制尚未形成,有關碳交易的可測量、可匯報、可認定的審定機制和技術還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7地的碳交易試點還只能具有示范性。
“盡管國家曾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但有關這一目標的分解機制還一直都處在探索之中。而這一因素又直接影響到碳交易的買家動力。當前看來,買家動力同樣還未正式形成。”沈補充道。
外貿企業亟需趕在前面
雖然碳交易試點只是先行先試,還不會對相關企業真正“傷筋動骨”,但這一趨勢已經明晰,一些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將在未來難逃“大考”,歐盟碳稅事件同樣更給外向型企業以啟示。
針對即將開展的碳交易試點工作,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受文表示,當前我國和發達國家在低碳領域的起步相差不大,外貿企業應提前應對,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
一些發達國家已開始大力醞釀推進“碳關稅”。如2009年美國眾議院進一步通過了包含“碳關稅”條款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澳大利亞政府于今年7月1日開始對碳排放征稅,并完成了碳排放的國內法律程序,計劃于2015年7月1日轉成碳排放交易體系。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正式實施碳交易可以更好地適應全球貿易綠色、低碳化趨勢。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在全球貿易中實行碳關稅的收取,縱觀全球,這一趨勢已經成為必然。
目前,中國以及世界發達國家對于低碳方向的追求也開始倒逼企業,對于中國外貿企業來說,更是會在未來成為一道不得不跨的門檻。
早在去年,武漢必達機電有限公司和湖北金利源(集團)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就作為買家,購買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的2萬噸溫室氣體,必達機電和金利源也因此成為國內各自領域首個碳中和企業。
“面對歐洲客戶時,都要過‘綠色壁壘’關,公司作過許多改進,包括變燃煤鍋爐為生物質鍋爐等,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金利源負責人表示,雖說現在購碳付出成本,但算長遠賬是有收益的。其一是樹立了品牌形象,其二是一旦將來強制性市場啟動,碳交易的價格會上漲,與其那時再動手不如現在把份額捏在手里搶先機。
“英、日、美等國已建立多種低碳認證制度及標簽,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也通過在其產品上標注碳排放或節能信息,迎合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同時,國際標準組織正積極制定碳足跡標準ISO14067。”王受文說,不排除以后一些國際采購商會將其納入自己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中,從商業角度對我國出口產品設置門檻。
他稱,商務部將繼續密切跟蹤和研究分析各主要貿易對象推出的綠色低碳貿易政策,引導外貿企業順應形勢,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品,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注重低碳領域的另一個內涵是我國需要抓住在低碳領域的話語權,武漢大學教授周茂榮表示,歐美等國通過此類措施,可以迫使發展中國家更多購買發達國家的減排設施和技術,拓展其出口市場,使其在低碳經濟中搶占產業技術的制高點。
“這些原因使得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貿易措施近年來逐漸興起,其對我國貿易將產生長遠影響,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他說。
侯宇軒也強調,由于綠色低碳發展對我國外貿影響越來越凸顯,從不同領域逐漸滲透到我國外貿的各個領域。碳交易的實行有利于加快外貿企業跟隨國際市場發展的步伐,在全球市場轉變的過程中獲得更大優勢。
(實習生楊瑞對此文亦有貢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