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為券商再融資劃幾道“紅線”

2013-03-05 01:11:05

對于欲再融資的券商而言,無論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都必須劃幾道“紅線”,以進一步規范券商的再融資行為。

日前,證監會公布《證券公司債務融資工具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暫行規定》),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稌盒幸幎ā返某雠_,標志著券商的融資渠道再次得到拓寬。

根據《暫行規定》,證監會擬批準證券公司通過發行收益憑證的方式進行融資,收益憑證可以公開發行,也可以非公開發行,還可以向單一客戶定向發行。而券商也可以根據自身和客戶的需求,自行約定收益憑證的期限。繼公司債、次級債之后,收益憑證將成為券商第三種債務融資的手段。

正如證監會人士所言,由于歷史原因,證券公司的融資渠道較少,但券商對于融資或再融資卻有巨大的需求。目前在滬深兩市掛牌的上市券商只有區區19家,與百余家券商相比占比不到兩成,而且,其中多數都是以借殼的方式實現上市的。上市券商有了資本市場這個再融資的平臺,而對于絕大多數非上市券商而言,則沒有如此幸運。因此,此次監管部門擬允許券商發行收益憑證,對那些患有資金饑渴癥的券商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在經歷過大整頓的洗禮之后,近10年來國內券商的發展還算平穩,沒有再現特別重大的違規事件。而資本市場在超常規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券商能同步跟上。事實上,上市券商中借助于資本市場實現做大做強的不乏其例。如目前的券商龍頭中信證券,在躋身于資本市場之前,與其時的長江證券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市場的影響力等諸多方面幾乎都處于同一 “起跑線”上,而在成功上市之后,早已將長江證券遠遠地拋在后面。毫無疑問,是資本市場成就了中信證券。

筆者以為,作為資本市場一個特殊的群體,監管部門為券商拓寬融資渠道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還不應“遍地開花”。對于欲再融資的券商而言,無論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都必須劃幾道“紅線”,以進一步規范券商的再融資行為。

其一,公司治理紊亂的券商不能實施再融資。上輪券商整頓中,包括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等老牌券商紛紛“中槍落馬”,其根源即在于這些券商為了競爭與生存不惜鋌而走險,也暴露出其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紊亂與內控機制的形同虛設,以及風險防范意識差的弊端。實際上,這也是這些券商紛紛被開除“市藉”的根本原因。一家券商如果公司治理不能達標,融入再多的資金也是對市場資源的浪費。

其二,根據不同的分類評級區別對待。目前監管部門對券商實行分類監管,最終評級結果分為A、B、C、D、E等五大類11個級別。雖然近幾年沒有券商被評為D級與E級,但3A券商卻也一直空白,去年獲得AA級的券商也不過15家。監管部門可根據不同的評級結果,規定券商再融資的規模、時間間隔等,以促進各券商嚴格自律與規范經營。如被評為D級與E級的券商應禁止再融資。

其三,違規券商應取消其再融資的資格。券商作為市場的中介機構,本應履行勤勉盡責的職責,但為數不少的券商為了自身的個體利益而常常將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利益拋諸腦后,此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亦為市場所不齒。如在保薦企業上市過程中,諸多券商被“利益”所迷惑與左右,不履行職責或遇到問題時睜只眼閉只眼,結果導致新股業績“變臉”現象愈演愈烈,被監管部門“出具警示函”的就不在少數。特別是像綠大地、勝景山河以及萬福生科的保薦機構,監管部門在嚴懲的同時亦有必要取消其再融資資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日前,證監會公布《證券公司債務融資工具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暫行規定》),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暫行規定》的出臺,標志著券商的融資渠道再次得到拓寬。 根據《暫行規定》,證監會擬批準證券公司通過發行收益憑證的方式進行融資,收益憑證可以公開發行,也可以非公開發行,還可以向單一客戶定向發行。而券商也可以根據自身和客戶的需求,自行約定收益憑證的期限。繼公司債、次級債之后,收益憑證將成為券商第三種債務融資的手段。 正如證監會人士所言,由于歷史原因,證券公司的融資渠道較少,但券商對于融資或再融資卻有巨大的需求。目前在滬深兩市掛牌的上市券商只有區區19家,與百余家券商相比占比不到兩成,而且,其中多數都是以借殼的方式實現上市的。上市券商有了資本市場這個再融資的平臺,而對于絕大多數非上市券商而言,則沒有如此幸運。因此,此次監管部門擬允許券商發行收益憑證,對那些患有資金饑渴癥的券商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在經歷過大整頓的洗禮之后,近10年來國內券商的發展還算平穩,沒有再現特別重大的違規事件。而資本市場在超常規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券商能同步跟上。事實上,上市券商中借助于資本市場實現做大做強的不乏其例。如目前的券商龍頭中信證券,在躋身于資本市場之前,與其時的長江證券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市場的影響力等諸多方面幾乎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而在成功上市之后,早已將長江證券遠遠地拋在后面。毫無疑問,是資本市場成就了中信證券。 筆者以為,作為資本市場一個特殊的群體,監管部門為券商拓寬融資渠道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還不應“遍地開花”。對于欲再融資的券商而言,無論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都必須劃幾道“紅線”,以進一步規范券商的再融資行為。 其一,公司治理紊亂的券商不能實施再融資。上輪券商整頓中,包括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等老牌券商紛紛“中槍落馬”,其根源即在于這些券商為了競爭與生存不惜鋌而走險,也暴露出其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紊亂與內控機制的形同虛設,以及風險防范意識差的弊端。實際上,這也是這些券商紛紛被開除“市藉”的根本原因。一家券商如果公司治理不能達標,融入再多的資金也是對市場資源的浪費。 其二,根據不同的分類評級區別對待。目前監管部門對券商實行分類監管,最終評級結果分為A、B、C、D、E等五大類11個級別。雖然近幾年沒有券商被評為D級與E級,但3A券商卻也一直空白,去年獲得AA級的券商也不過15家。監管部門可根據不同的評級結果,規定券商再融資的規模、時間間隔等,以促進各券商嚴格自律與規范經營。如被評為D級與E級的券商應禁止再融資。 其三,違規券商應取消其再融資的資格。券商作為市場的中介機構,本應履行勤勉盡責的職責,但為數不少的券商為了自身的個體利益而常常將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利益拋諸腦后,此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亦為市場所不齒。如在保薦企業上市過程中,諸多券商被“利益”所迷惑與左右,不履行職責或遇到問題時睜只眼閉只眼,結果導致新股業績“變臉”現象愈演愈烈,被監管部門“出具警示函”的就不在少數。特別是像綠大地、勝景山河以及萬福生科的保薦機構,監管部門在嚴懲的同時亦有必要取消其再融資資格。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最新国自产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色婷婷 | 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 |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 亚洲资源网在线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