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6 00:57:45
2013年處在經濟增速減緩,金融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雖然PPI和PMI的走勢都預示著經濟復蘇之路恐難平坦,但經濟增長卻相對平穩,使得個人堅信自己的收入不會減少,從而愿意增加投資;另一方面個人財富維持較快速增長,為財富管理行業提供了強大支撐。
各類支付機構、電商、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P2P貸款平臺公司,大量推出自己的資產管理產品。這些機構的興起,從另一方面證明了財富管理行業的需求旺盛。
12月13日,由《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2013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第四屆金鼎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2013中國高端理財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涵蓋了銀行、保險、信托、第三方理財等幾大領域。《報告》分析指出,盡管2013年各類財富管理業務興起,但從部分財富管理子市場亂相頻出來看,財富管理行業的產品供應能力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每日經濟新聞》今日精選其中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銀行理財:
商業銀行三分天下 產品發行量繼續上升
截至2013年11月20日,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銀行理財市場發行個人理財產品共計37880款,較2012年同期增長30.47%。從發行機構類型來看,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已形成了三分市場的格局。
從投資期限來看,1~3個月、3~6個月期限產品依然是市場主流,合計占比近八成。從投資對象來看,債券與貨幣市場類和組合投資類產品合計占比超九成。從收益上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擺脫2012年全年單邊下行走勢,以6月為分界點,呈現出明顯的“先抑后揚”行情。
前期收益率下降主要是受到市場資金面寬松、3月份 《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8號文”)出臺對非標資產投資的影響、4月份“債市風暴”對債券代持以及一級半市場的影響。而自5月末,銀行間市場出現流動性緊張,市場資金面相對收緊,使各商業銀行改變了資產配置策略。
銀行理財規模爆發式增長,使得監管措施持續跟進,2013年銀行理財主要出現了三個方向的變化。其一,對非標準資產進行控制,以“8號文”為標志,突破以往叫停某一類投資方式或者合作方式的局限,在承認該類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方向的基礎上,有效防范和控制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的風險。
其二,對信息披露、投資過程的監管深化,以下發的《關于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 (一期)運行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為代表。從產品設計、發售、投資運作、產品詳細信息、存續期和到期信息披露等方面,對理財業務進行全流程規范和監管。
其三,開始試點商業銀行資管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9月末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已批準國內11家商業銀行開展理財資產管理業務試點(之后擴大到14家)。監管層推動理財產品轉型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將提升商業銀行自主管理能力,同時令理財產品 “去通道化”步伐向前邁進一大步。非銀行機構通道業務的削弱必將改變現有整個資產管理市場格局,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集合信托:
產品數量增速放低 “去通道化”在所難免
普益財富報告稱,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本年集合信托新增4616款,同比下降1.37%,規模合計9087.8604億元,同比增長21.15%。單從這兩個數據來看,產品數量的增速明顯下滑。預計第四季度產品新增不會像第一季度那樣少,但仍然將維持低位。應該注意到,隨著競爭對手的增多與成熟,信托公司的制度紅利正在消失,集合信托爆發式增長終結、增長速度回歸常態應該是必然。
從主要投資領域的新增規模來看,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領域增速下降明顯,前者主要是受到政府融資平臺被嚴格控制影響。而工商企業領域的增速主要是受到銀行信貸政策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領域的增速自今年開始明顯回升,其原因包括:第一,在市場利率普遍走低的情況下,市面上能承受高融資成本的行業并不多,而房地產行業由于利潤率較高而且對資本有天然的依賴,成為各信托公司重新關注的領域;第二,2013年并購融資需求增長猛烈,而部分信托公司也主動介入到房地產并購中,豐富了房地產融資品種。
另外,集合信托產品問題產品本年再度暴露,出現了以下特點:第一,問題產品暴露頻率高;第二,被暴露問題產品的信托公司沒有明顯的分布特征;第三,問題產品的領域集中在房地產和證券投資領域。
各家信托公司都尤其注重處理與委托人的關系,在產品出現問題之后,想盡各種辦法確保兌付,剛性兌付的文化依然持續。雖然問題產品增多,但這類產品不會對集合信托市場構成系統性的風險,也不會成為市場的常態。
實際上,2013年來,多數信托公司已轉變了經營思路,從重規模轉向了重風險——這具體表現在項目準入標準趨嚴、對藝術品、礦產信托等高風險領域的規避、創新業務在風險控制范圍之內等方面。
目前集合信托市場挑戰與機會并存,信托公司間的分化將被拉大。展業模式方面,“去通道化”已是信托公司發展的必由之路,高附加值的業務類型將越來越重要。即便是項目資金兩頭在外的業務,信托公司也應提供專業化的咨詢服務(如融資安排服務)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保險:
保費收入增速回升 產品定價、渠道將有突破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個季度,我國保險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3432.61億元,較上年度同期增長11.23%,同比增速上升3.93個百分點。其中,財產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621.25億元,同比增幅為15.77%,同比增速上漲0.90個百分點;人身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811.36億元,同比增幅為8.99%,同比增速上升5.07個百分點。總體來看,2013年我國保險行業較上年度呈現出略微回暖跡象。
2013年8月1日,保監會發布了《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普通型人身保險法定評估利率定為3.5%,結束了沿用14年之久的2.5%的預定利率上限歷史,從而開啟了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
原有2.5%預定利率上限的政策紅利已不復存在,提高新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是必然措施,然而在短期內傳統險的市場需求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預定利率的上調將導致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但這也是傳統壽險轉型的必經之路,只有加大競爭才能增強保險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
互聯網金融在2013年大放異彩,互聯網保險也不例外。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保險網銷保費收入規模達到39.6億元,且在過去的3年中,網銷渠道的保費連續保持了逾100%的增長;2013年前三季度車險網銷保費收入145.9億元,占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的4.3%。 雖然網銷保費規模占總量比例仍較低,但增速卻在不斷提升。2013年11月,我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開業。這打破了傳統保險公司的營銷渠道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其會根據網絡保險人群的需求特征進行產品設計,為網絡經濟的各個參與方提供交易安全、網絡服務后續等一系列綜合解決方案。預計2014年開始,互聯網保險將進入黃金發展期,保險網銷保費收入規模將會呈現出每年成倍增長之態勢。
第三方理財:
行業成長迅速 亟須建立行業規范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也在迅速增長,加之居民投資意識的增強,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愈加旺盛,這不僅帶動了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理財業務規模的爆發,也造就了第三方理財行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第三方理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熟知和接納,整個行業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但由于行業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嚴重、收入結構不合理、使得短暫發展的第三方理財行業問題重重。為持續健康發展,第三方理財亟須建立行業規范。
對于第三方理財機構而言,現在正處在建立市場形象和樹立信譽度的關鍵時期,任何不規范運作對其的沖擊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行業的規范發展離不開內部自律和外部監管,從目前監管層面頻頻對互聯網金融等草根金融機構的調研看,行業規范的出臺應該不遠。
(《2013中國高端理財市場報告》由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 普益財富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