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2-08 08:56:58
銀行理財業務正向著“去通道化”的直接投資邁進,以回歸“代客理財、買者自負”本質。
產品將加速凈值化
除了“去通道化”以實現直接投資外,《辦法》另一力推的目標則是促進銀行理財進入“買者自負”轉型快車道。一位國有銀行理財部門員工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早在今年10月,銀監會以召集銀行業相關人士討論《辦法》的出臺,監管部門希望通過加大銀行發行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的成本,推動理財產品向凈值型轉型,進而使銀行理財回歸“代客理財、買者自負”的本質。
其中,《辦法》要求,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及結構性產品投資的非標資產需計提資本和撥備,但提供預期收益的項目融資類產品、凈值化產品投資非標項目則無需如此。
預期收益率型產品投資的“非標”除了要回表核算外,《辦法》還規定,其管理費收入的50%應計提風險準備金,而凈值型產品只需從管理費中拿出10%的資金計提風險準備金。
正如銀監會下發的《辦法》征求意見函中所示,目前,銀行理財業務最大的問題在于預期收益率產品仍是理財產品的主流,客戶認為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即客戶所得實際收益,銀行具有“隱性擔保”職責,應該“剛性兌付”;而銀行認為按照協議約定,產品投資風險應該“買者自負”。雙方都認為自己不是風險的承擔者,一旦風險真正發生,可能會影響銀行的聲譽和正常營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