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京郊養殖戶6年兩遇“倒奶殺牛”

2015-01-12 01:08:1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倒奶賣?!北澈螅悄剔r面對無人收奶、無法填補飼養成本時的無奈之舉,暴露了我國奶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體系的不完善。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近期,部分地區出現的奶農“倒奶賣牛”事件持續發酵。1月11日,農業部表示,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

作為奶業生產者,奶農,尤其是散養戶奶農的議價能力幾乎被下游掌控,因此在市場波動時,他們的利益最容易受到沖擊?!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咴L發現,“倒奶賣牛”背后,是奶農面對無人收奶、無法填補飼養成本時的無奈之舉,暴露了我國奶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體系的不完善。

有行業人士稱,要處理“賣奶難”,需要政策引導,建立“牛”、“奶”融合的產業體系,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鏈條。

1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距北京約80公里的延慶縣大榆樹鎮下辛莊村。一下車便瞧見村口一堵院墻上寫著 “加強管理、科學防疫,確保畜牧安全生產”的標語。

近期,下辛莊村因奶農賣牛、倒奶上了報,不少記者 “慕名而來”,一下子讓這個村莊熱鬧起來。有當地奶農告訴記者,1月8日,延慶縣及大榆樹鎮領導來了,并告訴奶農牛奶不能倒了,一定會有人把奶收走的。

而在1月7日,農業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組織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注:生鮮乳即奶農俗稱的牛奶)收購、加大奶業政策扶持;農業部督導組也已奔赴河北、山東和山西等地。

下辛莊村奶農告訴記者,奶罐車又來了,照常從村里的奶臺上把牛奶拉走,沒有奶農倒奶了;雖然收奶價格僅2.6元/公斤,與2013年同期3.8元/公斤沒法比,僅能保本不賠,人工也白搭,但總好過沒人收奶;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也能 “緩一會兒”,撐個一年半載,但收購價若長期上不來,最后還得賣牛。

6年遭遇兩次“倒奶賣牛”/

下午1點左右,王布鐵(化名)正在飼料庫外用秸稈機粉碎貯存的玉米秸稈,經過發酵后作為奶牛的飼料。忙完后,王布鐵放下手里“家伙事兒”與記者聊了起來。王布鐵養奶牛已有13年,見證了近10年來國內奶牛養殖業的起起伏伏。

國內奶牛養殖業可分為5個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前處于緩慢發展階段,1979年~2006年是穩步發展階段。1997年以后,奶業領域的單一公有制被打破,“個體”或“私人”養牛不再是禁區,一系列鼓勵奶業發展的政策出臺。2002年,王布鐵決定貸款買牛,成為一名奶農。

2006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前,是國內奶牛養殖業的調整階段。國家統計局普查結果對國內奶牛存欄量進行了修改,2006年國內牛奶產量超過德國和巴基斯坦,成為僅次于印度和美國的第三大產奶國。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使國內奶業發展陷入危機,奶農養殖積極性遭到打擊,倒奶、賣牛、殺?,F象頻發。據農業部統計,2008年9月21日至10月22日,我國13個奶牛優勢產區共計倒奶11.4萬噸。面對嚴峻形勢,全國各地迅速行動、緊急應對,2008年底殺牛、賣牛、倒奶現象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末,國內奶牛存欄1233.5萬頭,比2007年增長1.2%;牛奶產量近3554萬噸,同比增幅為0.8%。

王布鐵說,那個時候知道大家日子都不好,企業產品賣不動,有的奶粉還被退了,但好在有幾年的底子,所以撐下來了。但這一次與2008年不同,王布鐵等奶農都對此次牛奶賣不出去“百思不得其解”,李斗進(化名)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不斷問:“你說為啥這次就不收奶了呢?”

據王布鐵介紹,他家有17頭奶牛,7頭在產奶,平均一頭奶牛每天產奶30公斤左右,最高產的一天能擠40多公斤奶。下辛莊村一共有七八家奶農,每家的奶牛頭數不一,“家底厚”的有30多頭奶牛,“家底薄”的奶牛不到10頭。

王布鐵和李斗進當年都覺得養牛賣奶是一個不錯的營生,且有鼓勵貸款買牛的政策,便大著膽子借錢買了奶牛。仗著前兩年的奶價還不錯,王布鐵當年買牛欠的10萬元貸款都還利索了,他一直是典型的散養戶。

收奶人欠款跑路成被告/

國內奶牛養殖模式分為散養戶、養殖小區、家庭牧場和規?;翀鏊念?。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散養戶逐步退出國內養殖業,規?;B殖成為趨勢。2008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 《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奶牛規?;蜆藴驶B殖。

“養殖小區是奶牛養殖過程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過渡的一種養殖模式,家庭牧場是規?;蜋C械化程度較高的現代養殖模式;但規?;翀鍪乾F代奶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鋒在其著作中稱。

業內人士介紹,2008年國家開始實施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每年投入5億元,對存欄300頭以上的養殖場給予補貼,按不同規模每個奶牛場分別補貼80萬元、130萬元和170萬元,用于建設水電路、污糞處理、防疫、擠奶設施及建設飼料基地等。

王布鐵和李斗進等奶農也成了養殖小區里的一員,雖然都是自家院子飼喂,但均是在村委會所擁有的奶臺統一擠奶、統一收走、統一付款。

“養殖小區有很多種,下辛莊村奶農屬于較為分散的養殖小區;有的則是奶牛在同一個養殖場,各家按時去養殖場飼喂自己的奶牛;還有一種是將奶牛委托給一個人,被委托人賺取飼養費用,委托人獲取收益。”乳業高級研究員宋亮稱。

但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到意外的是,王布鐵和李斗進等下辛莊村奶農,竟不知道收牛奶的是何人。“那個人和村委會簽了20年的收奶合同,但現在收奶也就一年左右,因為有村委會在,我們也不管那個收奶的是誰,只要給錢就行。”王布鐵說。

王布鐵介紹說,下辛莊村的奶農先供牛奶、后收錢,收奶人一般會壓款一個月,但自2014年9月開始,就再沒收到賣牛奶的錢。“之前也發生過幾次,我們攔過幾次收奶車,最后拿到了錢;但后來每次截車,收奶人總說三兩天就給,可現在也沒拿到錢。”王布鐵稱。

王布鐵被拖欠了2014年9月~12月4個月的錢,一共7萬多元;李斗進奶牛頭數少,但也被壓了2萬多元。“為啥賣牛,因為欠賣飼料的人10萬多元,再不給一部分錢人家也周轉不開了,所以我賣了兩頭懷孕的奶牛。”王布鐵稱,每頭懷孕的奶牛售價1.1萬元,但以往起碼要1.9萬元,兩頭牛虧了1.6萬元。

李斗進則選擇減少飼料供給,這樣既能減少成本,也能降低產奶量。

“產奶期的牛若是吃不好,身體就會落下病根,等過了干奶期要想恢復正常產奶量是很難的,所以我還是喂足飼料。”王布鐵稱。

由于確實資金短缺,王布鐵與其他幾家奶農商量后,決定將下辛莊村委會和收奶人一起告上法院。直到彼時王布鐵才知道那個收奶人叫“董建平”,但具體是誰還是“摸不著頭腦”。

“我們得到的通知是,1月15日在延慶縣法院開庭審理,據說那個收奶人已經跑了,能否要回那筆款,我們心里也沒底。”但王布鐵和李斗進都期盼能早日要回賣牛奶的錢,好把欠的飼料款還給人家。

《《《

產業分析

奶業集約化生產漸成常態 每年10萬散養戶退出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近期,部分地區奶牛養殖戶倒奶、殺牛事件持續發酵。廣東省奶業協會顧問、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2009年起,奶農殺牛賣牛就沒有停止過,每年退出、棄養的農戶均超10萬戶。”

與之相反,規?;⒓谢曫B比例正逐步提升。據新華社報道,2013年我國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的比例接近40%,河北省奶牛集中化、規?;曫B比例達100%。

這場此消彼長的博弈,既是中國奶業結構調整的陣痛,又暴露出轉型過程中的矛盾。“生鮮乳價格坐‘過山車’,暴露了我國奶業基礎差、結構不合理和抗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簿弱等深層次問題。”王丁棉認為,由于國際乳粉價格低,嚴重沖擊國內生鮮乳銷售,不能鼓勵國內乳企生產以進口乳粉為原料的還原奶和常溫奶,而要大力發展以生鮮乳為原料的巴氏奶,從而保護國內養殖業。

乳企產品結構不合理/

事實上,這次由進口乳粉價格“跳水”等因素導致的問題集中性爆發早有前兆。據媒體報道,2014年7月底,蒙牛乳業泰安有限責任公司決定,自8月1日起,青島、煙臺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購價格從上月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眾多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和奶農代表選擇殺牛倒奶。

“上游養殖業的利潤占10%還不到,奶價議價權全掌控在乳品企業手中。”王丁棉表示,奶業產業鏈利益分配嚴重失衡、利潤分配不合理。

此外,蒙牛于2014年5月29日與膠東半島12家奶牛養殖場重新簽訂了一份5年期合同。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護價,并在“隨行就市”定價的基礎上補充了“根據供給關系”。

蒙牛方面解釋稱,降價是因為囤積的進口原料粉減少了國內原奶需求;乳品消費需求疲軟,原奶嚴重過剩;膠東半島運輸半徑太長,影響鮮奶質量。

山東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分析稱,“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現的暫時性‘奶荒’,導致國內奶粉進口商和下游乳企對2014年的奶源供需形勢作出了誤判,于是從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上半年大量進口和囤積乳粉。”

“由于對奶粉市場需求形勢誤判,乳品企業高價位進貸,隨后恒天然施行線上線下雙價格運行及全球奶粉價格一路下跌,從5.5萬元/噸降至目前的1.8萬~1.9萬元/噸,乳企不僅要承擔價差損失,還要消化存貨,自然只能減少或壓價收購原奶。”王丁棉等業內人士稱。

除了乳制品企業,國內收購牛奶的另一個主體是工業奶粉加工企業,為乳飲料、酸奶制品、烘培食品、糖果等食品企業提供原料粉。但由于進口奶粉價格“跳水”,相較于國內的牛奶價格極具競爭優勢,造成大多食品企業盡可能選擇使用進口奶粉作原料。

“這使得部分工業奶粉企業減產或停產,國內原奶只能賣給乳品企業,在個別地區乳制品企業也減少收奶量,從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乳業高級研究員宋亮分析稱。

除了進口乳粉,常溫奶進口也在放量上漲。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液態奶進口量從2010年的1.59萬噸,增長到2013年的18.45萬噸,2014年1~10月已達20萬噸,預計全年將有28萬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9月,包括常溫奶和乳粉在內,國內乳制品進口量共計149.86萬噸,同比增長36.5%,預計2014年全年可達180萬噸。

“進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約1350萬~1400萬噸,占全國用奶需求量的1/3,按照國內泌乳奶牛平均單產6噸算,進口乳品折算原奶相當于230萬頭泌乳奶牛年產量。”宋亮坦言,目前進口乳制品已占據國內整體乳品消費量的1/3。

中北藍海FMCG品牌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項目運營總監王子恒認為,大量進口奶涌入,致國內原奶生產相對過剩,在進口乳粉的低價刺激下,國內液態復原乳重新抬頭,使得國內乳企的原奶消化量驟減,導致低價收購原奶,甚至拒收。

“國內乳制品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乳企重常溫奶輕巴氏奶,過多過量使用還原奶,無法拉動生鮮奶源和養殖業的擴大發展。”王丁棉稱。

引導奶農規模養殖/

乳制品蜂擁進入國內,國內奶業已告別2008年之前的高速發展階段,牛奶生產自給率大幅滑坡。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奶牛存欄量2010年到2013年分別為1420萬頭、1440萬頭、1493萬頭和1442萬頭,業內人士預計,2014年可能不到1400萬頭。2010年到2013年,國內牛奶生產總量分別約3576萬噸、3656萬噸、3744萬噸和3531萬噸,可以看出2013年出現負增長。

王丁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奶業發展的分水嶺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這之后國內奶牛養模式傾向于規模化、集中化,甚至走向了一個極端,特別是萬頭牧場。

雖然萬頭牧場從開建之日起便伴隨著質疑聲,但萬頭牧場卻越建越多。據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谷繼承透露,萬頭牧場數量有增無減,算上已建、在建的,超52家,準備要建的約24家。

“環保壓力是規模養殖的首要問題。”谷繼承認為,萬頭牧場的建立意味著大量糞污、廢液的產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污染物處理。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國內應重點扶持家庭牧場和養殖小區,既能保證奶源質量,也可避免環保壓力,且盈利能力更強。

針對近期“倒奶賣牛”事件,1月7日農業部下發《關于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計組織協調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收購。

業內人士坦言,“預計2015年第三季度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可能會隨著國際市場逐步回升,否則政策協調下的收奶行為難以持久,部分奶戶還是會因為價格長期低迷而選擇退出。”

《通知》指出,各地要特別加強對散養戶和小規模戶的技術培訓,推動散戶入區入園和老舊奶牛養殖小區改造升級,引導奶農向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向發展。

宋亮表示,“國內奶牛養殖最大的問題是奶價不具國際競爭力,一是無論大規模養殖還是中小規模養殖,由于苜蓿等高蛋白飼料缺乏、防疫費用高漲等造成系統性成本高;二是仍占主體的中小規模養殖獨自承擔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潛在成本大,比較收益低,養殖積極性不高。”

“發展家庭牧場或養殖小區,核心在于推動土地流轉、增強融資能力、構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礎服務設施等。一方面能提升奶農積極性并推動上游系統產業全面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游議價能力,與下游形成穩定合作關系,減少博弈。”宋亮認為,只有符合中國現代化養殖業的產業組織模式建立起來,才能從根本上降低養殖成本。

《《《

人物專訪

上海牛奶集團副總經理唐新仁:互相持股讓牛和奶融合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奶牛養殖業在2014年走出了一條下滑的“悲傷曲線”,奶農的無奈倒奶、殺牛舉動在年尾愈演愈烈。

實際上,在奶農苦苦支撐的2014年,卻是多家乳業巨頭的風光之年。這一年里,他們先后宣布要進軍海外、投資海外牧場、尋求海外奶源。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我國奶粉進口達到100.2萬噸,同比增長34.8%。

洋奶粉步步緊逼,奶農生存空間加速壓縮。資料顯示,2014年12月,國際原奶收購均價為2~2.3元/公斤,而國內散養戶奶農賣奶均價為2.5元/公斤,甚至最低達到每公斤1.5元,而散養戶每公斤原奶生產成本卻接近3元。

“救奶”到底怎么救,行政命令之外,還存在哪些更具可持續性的辦法?《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此專訪了上海牛奶集團副總經理唐新仁。

到了奶農生死攸關時刻

NBD:奶業現在出現了哪些問題,原因何在?

唐新仁:要知道,牛奶不同于蔬菜、水果、糧食等農產品,作為蛋白質極為豐富的產品,其菌落數、微生物等要求極為嚴格,為達標,生鮮乳在擠出后需要全程2℃~6℃冷藏,巴氏奶的話24小時內就要完成擠出、運輸到生產的環節,同時乳牛每天都需要擠奶。因此,一旦發生加工廠拒收,散養戶奶農可以說是處于絕對的弱勢。

造成倒奶、殺牛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散養戶奶農對市場波動沒有強大的防御意識與應對能力,風險發生時只能一次次地被動應對;其次,在產業體系建設中政策引導缺位,多數時候是在市場波動已形成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這樣只有短期效應,對產業體系建設不利;第三,隨著對海外乳制品、大包粉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奶業受到沖擊。

與國外乳業的奶農發起、持股牛奶加工廠不同,國內乳業處于“牛”、“奶”分離的狀態。養牛的與制奶的分處不同的利益群體,彼此間不是利益共同體,反而是“你多賺我就少賺”的利益對立關系。

國內的奶農已遭受了多年的折磨,而這種情況還在加劇,倒奶、殺牛是最無可奈何的“爆點”,可以說,現在已到了奶農生死攸關的時刻。

建立融合的產業體系

NBD:如果說奶農已到了要選擇“存亡”的十字路口,在養殖成本攀升難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大背景下,既然進口奶粉更便宜、更安全,那么奶農的堅守還有沒有意義?價格波動之下,除了像上海市采取的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外,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唐新仁:實際上,在國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勢下,為整治畜牧業污染、不與農業爭地,適度進口奶粉是一個好的策略。

上海的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已施行了7年,無論原奶價格高企或暴跌,都通過奶農代表與企業對話的方式,達到利潤與社會責任的平衡。但我認為,在“牛”、“奶”分離的態勢下,需要政府政策引導,以建立一個有效的“牛”、“奶”融合的產業體系,讓企業與生產者形成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方式可以是互相持股、建立深度的契約關系。

對奶農來說,可以通過建立合作社等經營組織,提升散養戶的組織性,提高其社會經營地位、自我發展能力和對話談判的話語權;對企業而言,可以自建、收購、參股奶牛養殖場,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我國對牛奶有消費誤區

NBD:進口奶粉多數被還原制成常溫奶,生鮮乳多是制作巴氏奶,而現在市面上幾乎是常溫奶的天下,這是否說明中國乳業消費的格局也是倒奶、殺牛的促發因素?

唐新仁: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巴氏奶是消費常態;而我國現在對牛奶存在消費誤區,即多數消費者并不清楚不同品種牛奶的營養價值,某些常溫奶產品的推廣和宣介,更是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婷婷天堂婷婷色五月 | 亚洲国产综合另人妖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无吗有吗伊人亚洲精品 | 精品99精品在线观看区 | 在线亚洲综合亚洲网色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