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27 00:32:28
6月24日,在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及宜興市華夏環保企業聯合會聯合主辦的2016環保中小企業發展與投融資論壇上,宜興市市常委、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表示,環保產業又迎來一個新的現象:大量以資本為主的外行進入環保,讓中小型環保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2015年,環保跨界并購是一個持續的熱點。
6月24日,在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及宜興市華夏環保企業聯合會聯合主辦的2016環保中小企業發展與投融資論壇上,宜興市市常委、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表示,環保產業又迎來一個新的現象:大量以資本為主的外行進入環保,讓中小型環保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
民營企業單憑自身很難取得業務、取得市場,為此不得不采用別的“捷徑”。據朱旭峰介紹:“有一家民營企業,在內蒙古有幾項業務,他提出要和我們合作,送10%股份,希望借此贏得一種身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轉型壓力下,近年來具有資本優勢的國有大型企業紛紛轉投環保,跨界并購市場可謂風生水起,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信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紛紛布局環保市場。這對仍以中小型環保企業為主的環保市場將帶來何種影響呢?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國有企業具有雄厚的資本,它們進入會給環保行業注入大量資金,但也會給環保企業帶來沖擊。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長遠來看,這些大企業進來后將加劇整個行業的競爭和整合,加速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小企業本身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缺乏某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只是同質化的競爭,小企業的困境就很難改變。
在此背景下,中小型環保企業該如何“突圍”?
首先是構建現代企業,其次要有核心技術。朱旭峰認為,除了加強企業自身“內功”的修煉,企業在市場上的打法也要改變。
朱旭峰介紹,現在的環保企業都感覺到市場項目難拿,民營企業被邊緣化,除非是行業公認的某個細分領域下的優勢企業,否則在現有的招投標體系中,在資本方面太弱勢,很難獲得業務和市場。對此朱旭峰建議,民企需要圍繞技術和資本,組織自己的團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