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29 23:04:12
10月28日,“新時代·新供給·新動能——2017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杭州召開,不少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正處于穩中向好態勢。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更是表示,2017年應該成為軟著陸中L型轉換的檢驗期和新常態由新入常的年份。
每經編輯|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10月28日,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媒體協辦的“新時代·新供給·新動能——2017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杭州召開。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分析會上表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這9個季度的中國經濟運行不是下行的,而是在6.7%~6.9%的一個平臺狀態中,這個小平臺已經中期化,超過了兩年,應該努力延續下去。
“如果能處理得好,2017年應該成為我們軟著陸中L型轉換的檢驗期和新常態由新入常的年份。”賈康說。
GDP增長情況(單位:%)(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對于目前的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是主流觀點。連續9個季度GDP增速處于6.7%~6.9%,正是“穩”的表現之一。
對于經濟增速的預判,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預計今年經濟增長在6.8%~6.9%,明年在6.8%左右,而穩中求進仍然是主基調。明年會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為主導的雙支柱宏觀調控框架,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搭配也會保持不變。
在馬曉河看來,“穩”是從2012年以后開始的。馬曉河表示,按照季度考察,有季度統計以來,“穩”的時間最長一段就是這段時間,前十幾年的數字沒有這么平穩,2012年到現在連續5年時間實現了“穩”。
具體而言,馬曉河表示,“穩”表現在農業、就業、進出口、工業、投資、消費等方面,還表現在經濟結構上。在需求結構方面,投資下降,消費貢獻上升;工業結構方面,裝備制造上升,服務業結構相比工業上升;在區域結構方面,一些過去經濟負增長的省份現在開始停止負增長,出現了正增長,這都是好的現象。
在經濟處于6.7%~6.9%區間的平臺狀態下,賈康認為,現在應該趁勢提高增長質量,在優化結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把新常態的“新”明朗化之后,追求“常”。
中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一些新技術在產業發展中已取得應用。例如,2016年,我國新增人工智能專利9000多項,是美國的兩倍多。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0.3%。
不過,馬曉河指出,一個經濟新周期的開始需要很多條件,現在經濟上行基礎還不牢,新動力還不足以把增長點向上推。“新動能成長還在進行時,改革紅利還將繼續釋放。但是這種有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供求格局,供求兩側結構性矛盾仍然會繼續存在,主要矛盾在供給側方面。”
對于接下來該如何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馬曉河指出,推進經濟健康成長有四個問題要考慮,第一是在穩定投資增長中怎么能讓民間投資漲上來;第二是在擴大有效需求中怎么能讓居民消費漲上來;第三是在結構轉型中怎么能讓新興產業漲上來;最后一個,是在穩中向好中怎么能讓金融風險降下來。針對“三漲一降”,宏觀政策應有效施策。
其中,對于金融風險,馬曉河指出,金融風險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威脅。多年來通過加杠桿穩增長促使總杠桿率快速上升。房地產高債務拖累金融,各種理財和虛擬金融加大金融風險,企業債務過高等,都使金融風險疊加在一起。
10月26日,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主持召開銀監會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全會精神。會議要求,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繼續深入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積極穩妥處置重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關于宏觀政策應該如何有效施策,馬曉河指出,下一步政策的要點,是從供給側要動力,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和節奏,抓重點、補短板、防風險。馬曉河認為今后宏觀政策主基調仍然是穩中求進。明年,將繼續推進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并健全以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為主導的雙支柱宏觀調控框架。同時推進簡政放權、放管服、減審批、減稅降費、國企改革、支持創新等,“三去一降一補”會繼續,并會繼續支持培育新動能。
不過,在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看來,如果想把經濟增長速度再拉動起來,非全面深化改革莫屬。“不能僅僅靠一些政策工具來拉動經濟。”周天勇說。
周天勇解釋說,中國以前推動經濟從下行轉向中高速增長,并不是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第一次是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第二次是市場經濟改革,第三次經濟下行轉變到上行,是因為加入了WTO,我們把制造業投資領域全面放開。現在如果單單靠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減稅政策等將經濟增長放緩扭轉為上行,我覺得比較困難。”他說。
周天勇表示,實現經濟增長,只能依靠改革。降低成本的配套改革,土地和城市房地產等不動產產權和市場配置改革要加快。加快知識產權和技術市場配置改革,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等,讓人口流動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周天勇認為,結構轉型應當既升級轉型,又擴大就業。此外,還要盤活資源,提高效率,擴大增長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