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31 10:44:06
3月30日,“2018中小銀行發展論壇暨直銷銀行聯盟春季峰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70多位中小銀行高管、政府與監管機構代表以及經濟金融領域專家學者圍繞中小銀行關注的重點話題,對宏觀經濟新局勢和行業發展新趨勢進行了深入探討,力圖從戰略性和方向性上為中小銀行指明轉型發展之路。
每經編輯|張祎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大資管時代背景下,中小銀行如何順利轉型?金融科技愈發提速,中小銀行怎樣才能御風而上?
3月30日,“2018中小銀行發展論壇暨直銷銀行聯盟春季峰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70多位中小銀行高管、政府與監管機構代表以及經濟金融領域專家學者圍繞中小銀行關注的重點話題,對宏觀經濟新局勢和行業發展新趨勢進行了深入探討,力圖從戰略性和方向性上為中小銀行指明轉型發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資管新規出臺在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走向凈值化管理已是大勢所趨,因此本次峰會也將目光投向了“大資管時代下銀行向凈值型轉型的策略”。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有理財產品數9.35萬只,存續余額達到29.54萬億元。而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在對2017年開展理財業務的581家銀行進行綜合衡量后,于日前發布《2017年全國銀行理財綜合能力評價報告》指出,銀行業理財已經在業務轉型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凈值化產品占比明顯提高,部分城商行在2017年末凈值化產品占比較上半年提升了近20個百分點。
隨著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凈值型理財產品市場將愈發成為未來商業銀行爭奪的焦點。對于眾多中小銀行而言,在資管新規下,可能面臨資產端缺凈值產品,負債端缺存款的現實,這將成為一場定格銀行未來競爭格局的戰略決戰。
對于這一變化,中小銀行發展論壇和直銷銀行聯盟深為關注。據了解,該組織是中關村華夏經濟學研究發展基金會、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大成基金、國內部分中小銀行,以及多位金融業學術帶頭人和資深專家共同設立的中小銀行學術研究平臺,立足于打造中小銀行領域具有高學術品味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目前已經囊括近100家中小銀行與直銷銀行,理事單位總資產規模超過20萬億元。
本次“2018中小銀行發展論壇暨直銷銀行聯盟春季峰會”由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和直銷銀行聯盟主辦,大成基金、成都農村商業銀行承辦,意在從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客戶體驗便捷智能化的系統建設、直銷銀行與線下零售融合等多個角度,匯集眾人之智,共同探討適合中小銀行向凈值型轉型的突破口,助力中小銀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中小銀行發展論壇暨直銷銀行聯盟秘書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現在中小銀行正處于凈值性轉型期,應具備大類資產配置思維,采用“金融周期+經濟周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產配置。“中小銀行接下來應回歸主業,做好對公和零售端業務,重視資產配置。”姚余棟如是對記者表示。
此外,在圓桌對話環節,多位金融機構代表走上臺前,結合理論與實踐,分別進行了主題為“銀行重塑負債端:線下與線上融合”以及“銀行重塑資產端:從投資走向配置”的兩場討論。
對于負債端,有嘉賓指出,近年來銀行業對負債重視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對一般性存款等負債的爭奪將非常激烈。對于零售理財端網點有限的中小銀行而言,發展直銷銀行或是未來可行的方向。而在資產端,則有嘉賓提到,資管新規下,一些中小銀行已在積極謀求轉型,資產組合上不再一味依賴債券等傳統配置,而是更加趨于嘗試多元化組合。
每經記者 張祎 攝
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在銀行的業務轉型過程中,金融科技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商業銀行加快金融科技發展已成為必然的選擇。從多家上市銀行近期發布的年報就能看到,銀行業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
本次峰會上,科技發展如何能為中小銀行帶來變革這一話題再次被與會者熱議。記者從現場了解到,許多區域性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也正在主動迎接這股浪潮,積極利用金融科技搭建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拓寬獲客渠道,提高交易效益,創造轉型機遇。一些嘉賓還提出了同行之間應互通有無、開放合作的理念。
中小銀行發展論壇暨直銷銀行聯盟高級顧問、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對最新金融科技動向的觀察中,看到了“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折疊”和“以流程再造為紐帶的協同”的態勢。
“金融不再只是二維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疊的三維空間。”李禮輝在峰會致辭中表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了全新的信任紐帶,經濟主體、社會主體之間的平面空間被折疊了,弱信任變成可信任,長距離變成零距離。與此同時,5G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將實現準實時鏈接,折疊后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趨近于零。
李禮輝還指出,從金融業信息技術系統總體看,屬于平面交互結構,多年的運行實踐一方面證明了大主機系統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跨系統流程難以協調、難以優化的短板。復雜的金融交易要求高效率的多方協同。
基于這樣的變化,中小銀行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技術策略,支持銀行的升值戰略呢?李禮輝提出了“融合、固本、穿透”三個關鍵詞,認為中小銀行應推進新技術和資源的融合,在創新和變革中固守金融的本源、不觸碰金融安全的底線,中小銀行在適應穿透式監管的同時也要注重穿透市場,形成合規競爭力和差異化競爭力。
“實踐證明,金融科技推動創新和進步,也必然伴生風險和隱患。金融科技的發展必須規范有序。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堅持保護投資者、存款人的根本利益,是成熟國家金融監管的底線,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