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1 21:39:36
以美元資產募資成立的基金成為今年各大頭部創投機構的年終大戲,有的項目甚至已經突破美元基金在華募集的最高峰。與此同時,曾經活躍的人民幣基金正在被以美元募資為導向的基金追趕。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今年以來,打造以“雙幣基金”驅動投資的創投機構不在少數,諸多頭部機構新募集的基金均是美元資產。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今年前個11月,人民幣投資超過5800億元人民幣,外幣投資超4400億元人民幣;在投資規模上,美元基金正在追趕此前遙遙領先的人民幣基金。
有業內人士表示,美元資本投資的企業赴境外上市正成為當下創投機構的新動向,但投資不僅僅只為投資,倘若企業被“催熟”上市,則可能面臨被做空的風險,進而對接下來即將“出海”的擬上市公司帶來負面影響。
相比于“雙幣基金”的靈活配置度,曾經活躍的人民幣基金正在被以美元募資為導向的基金所占據風頭。
今年4月,創新工場對外宣布完成第四期美元風險投資基金的超額募集,總規模為5億美元;今年7月24日,風險投資機構創世伙伴資本(CCV)宣布完成新一期近2億美元基金募集;今年9月,高瓴資本表示,旗下最新成立的私募股權基金“高瓴基金四期”(Hillhouse Fund IV,L.P.)籌集了創紀錄的106億美元資金;今年11月2日,順為資本宣布第四期美元基金募集完成,總規模為12.1億美元;12月初,中國風險投資機構高榕資本宣布完成5億美元的美元四期基金募集。
可見,以美元資產募資成立的基金成為今年各大頭部創投機構的年終大戲,有的項目甚至已經突破美元基金在華募集的最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自創業板推出以來,人民幣投資一直遙遙領先于美元基金,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今年兩者的投資額逼近了。一位PE人士調侃道,同樣的管理費標準,同樣的分紅尺度,“我也想嘗口拼多多速成的甜頭”。
該人士的調侃可分兩個維度來看:一方面,人民幣基金、美元基金在管理費和分紅標準的設定上,業內普遍按照每年2%的管理費計提,超額收益的20%計入管理人收益,因此從基礎回報來說,兩者并無二致;另一方面,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進行跨境投資時,本幣基金在投向上相對不如美元基金靈活,再加上A股IPO需排隊、需業績過硬的準入限制,比美股“注冊制”上市門檻相對更嚴格。
前年開始,陸續已經有部分企業在境外上市,而助推其發展的產業資本也從中賺得盆滿缽滿。從業界到學界,圍繞美元基金起勢的探討之聲越來越強,“2018中國私募基金峰會暨中國風險投資行業年會”上,科技部中國風投委常務副會長、水木資本創始合伙人唐勁草就指出,美元基金的興起反映出機構對價值投資的境外取向,資本參與優質企業赴境外上市,較參與直接融資來得要快。
投資策略的多樣性也反映在實際規模的增長上。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前11個月,人民幣投資超5800億元人民幣,外幣投資超4400億元人民幣。具體來看,今年前11個月,人民幣基金募集了9000多億元人民幣,外幣基金是100只,募資額超2370億元人民幣。需要強調的是,外幣基金今年的募資同比上升超130%,美元基金募集的積極性正在增強。
機構參與美元基金募集熱情高,發力在投企業境外上市也不假,但從被投企業來說,獲得融資并非高枕無憂。在業內人士看來,美元基金在助推企業上市的背后,大多忽略了對扶持對象給予精益化管理的軟實力輸出,以至于在資本退出之后,部分被“催熟”的企業難免會遭遇境外做空。
唐勁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中概股一直都是境外沽空機構關注的對象,此前企業在境外上市尤為慎重,如今的“出海”熱主要還是企業融資之需造成的。與他有相似觀點的還有深圳的一位PE人士,他提及,2018年資本市場進入寒冬,私有市場資金幾乎凍結,為了活下去,許多公司唯一的選擇是去公開市場再募集一筆資金。
從近兩年企業赴境外上市的趨勢來看,大有攀升之勢,據《證券日報》援引老虎證券分析團隊的數據,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來“出海”上市的中國企業,已有32家。不過,囿于企業經營和管理的不成熟,一些被美元資本重金打造過的“獨角獸”企業也時常出現在沽空機構的報告序列中。公開資料顯示,Glaucus機構自2011年以來,做空16家中概股公司只有4次失手,命中率高達75%。
2016年,拼多多獲1.1億美元B輪融資,由騰訊、高榕、IDG進行投資。成立兩年多的拼多多2017年GMV(成交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而達成同樣的業績,淘寶用了五年,京東用了十年。在今年7月26日赴美上市后4個月,拼多多遭遇了美國做空機構Blue Orca的做空。做空報告稱,拼多多夸大了公司營收和GMV,并少報了人力成本及虧損額,其估值低于市場價。好在,一份亮眼的三季度財報,才讓這次做空轉危為安。值得關注的是,這已經是拼多多上市以后遭遇的第二次做空。
不僅僅是拼多多,今年已有多家境外上市的中資企業被沽空機構盯上,縱觀這些企業的盈利狀況,由于是近十年初創的企業,所以能夠盈利的并不多見,因此也沒有較好的市盈率等傳統估值方式予以價值評估。從一級市場的投資情況來看,多數企業的上市前估值均是按照此前每一輪融資之后的溢價評估,但在二級市場中,并不見得愿意為這樣的方式買單。
前述PE人士稱,對企業估值的判斷,一二級市場倒掛嚴重,尤其是資本助推境外上市的公司尤為嚴重。“第一批不賺錢的公司上市后,如果股價表現不好,也會影響接下來準備‘出海’上市的中資企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