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4-30 10:18:54
面對“銀發經濟”的巨大市場潛力,各路資金開始進軍養老行業,可謂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不過從實際調查來看,其中似乎缺了點“人和”。
中國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中國人又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人否認養老這一市場存在的機遇。只是,一些民營機構的養老社區過于“高端”,公辦養老機構卻一床難求,這或許就是目前國內養老社區的現狀: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養老產業萬億市場如何分食,進入者都還在摸索。
面對“銀發經濟”的巨大市場潛力,開發商、險資等各路資金已經將目光投向養老這個巨大的市場。不過,養老產業的“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吃到。那么,養老產業到底會走向何方?我們不妨從養老社區說起。
國務院辦公廳在4月16日印發《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各個城市都在推進養老產業上給出了許多政策紅利。有機構預計,2020年國內老年人消費潛力約為10萬億元。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9538萬人。從年齡構成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僅由此一項數據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不容小覷。
某國有背景醫療健康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從需求端來看,有四個層次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第一、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長趨勢,提供了龐大的潛在老年消費市場,隨著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將進入老年,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第二、老年人口消費潛力相當可觀,中信建投的報告顯示,根據聯合國人口展望數據,202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4億,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養老產業空間,預計2020年老年人消費潛力約為10萬億元;第三、養老金融工具需求日益迫切,目前75%的中國老年人口擁有住房,但現有住房是按照年輕型社會的需求建造的,缺乏適老性設計;第四、老年人消費觀念轉強,部分老年人的消費觀念已經由被動走向主動,且在市場上相當活躍部分55歲以上的新老年人,他們的消費觀念已經不同于傳統老年人,因此他們是推動今后老年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目前國內養老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居家養老,是以家庭成員作為養老支撐主體;一種是社區養老,依賴政府、家庭成員、社會力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一種是機構養老如養老社區等,是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根本,由復合型機構組件來提供養老資源的一種養老模式。目前,養老產業需求已經延伸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具體包含老年社區住宅產業、老年金融、家政服務、文化生活服務和其他相關產業。
其實,各個城市都在推進養老產業上給出了許多政策紅利。就在近日,廣州市民政局在其官方網站上公開征求《廣州市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在廣州市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將獲得政府全方位支持。對于總建筑面積在300平方米及以上,年服務量達到2500人次的,廣州市將分兩年撥付總額20萬元的開辦經費補貼。而在今年年初,深圳市政府也出臺了《深圳市民辦養老機構資助辦法》。
一些民營機構的養老社區過于“高端”,公辦養老機構卻一床難求,讓一些老人有種“未富先老”的感覺。這時,一些養老社區與地產也有著解不開的關系,更成為一些城市的主打牌。
各路資金進軍養老行業,可謂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但似乎缺了點“人和”。養老行業涵蓋多個領域,較為常見的一類開發形式就是養老社區。
“我是準備給家里的老人計劃一下,但現在的民辦養老社區的門檻越來越高。”在廣州的泰康之家粵園,記者見到了前來參觀的劉女士。
公開資料顯示,位于廣州市長嶺居國際生態居住區內的泰康之家粵園,是泰康人壽在華南的首個養老社區項目。據工作人員介紹,“除享受保單的保障利益外,可額外獲得泰康全國連鎖高端醫養社區的入住權,且投保保費門檻最低總保費200萬元,每年支付20萬元,但這才只是入住的門檻之一。”此外,“入住后一對夫妻在可大部分自理的身體前提下,每月還需要交近2萬元左右的費用。”
“我們很多城市的養老社區都已經基本滿房,往后入住門檻或許要提高至購買300萬元的相關保險產品。”工作人員提醒。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2年經保監會批準泰康推出國內第一款保險與養老社區相結合的“幸福有約”綜合養老計劃。65歲的黃華老人對記者表示,”我在這住了一段時間,院里的老人康復、飲食等服務都還挺好,但就是覺得入住門檻和費用有點過高,而且老人的孤獨感還是很強。”有在現場咨詢的老人也告訴記者,自己的退休工資遠遠不到這個水平,有點“未富先老”的感覺。當前,中國老年人的消費觀普遍還是相對較為保守和謹慎。
與上述高端養老社區相比,一些公辦養老機構的收費相對較低。記者在深圳市羅湖區社會福利中心調查發現,這里的收費視老人的健康和需要護理的程度,每月收費多在3000至4000元左右。就在羅湖區社會福利中心,記者還發現全國首家設立在養老機構內部的老年病專科醫院——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養老院里看不了病,醫院里不能養老”的矛盾。
不過,想入住也不是那么容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年滿60歲以上的羅湖戶籍居民,然后到深圳民政在線登記排隊輪候,優先安排年紀稍大的老人。
一些民營機構的養老社區過于“高端”,公辦養老機構卻一床難求,這或許就是目前國內養老社區的現狀: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只是,一些養老社區與地產也有著解不開的關系,更成為一些城市的主打牌。
早在2014年,深圳市土地房產中心的一則公告顯示,位于深圳寶安中心區的A001-0198宗地最終由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人民幣4億元競得。A001-0198號宗地用途屬性為福利用地,土地使用期限為50年。記者發現,前海人壽幸福之家養老院已經在2018年8月28日正式開業。
除了土地,全國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熱潮風起云涌,各行各業對特色小鎮可謂青睞有加,無不將其看成一個創新突圍的有效途徑,一個新的產業突破點,希望借助政策優勢積極參與其中,這時,養老特色小鎮的發展也風生水起。
在江蘇揚州,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環境優勢,這座城市打造了“頤養之城”的新名片。揚州市民政局2018年底公布的揚州中心城區養老地圖勾勒出整個城市的養老產業規劃,北至邗江區公道鎮,南至開發區八里鎮,東至江都區仙女鎮,西至邗江區蔣王街道,已經建成的35個頤養示范社區,9個街道級日間照料中心,11個街道級中心廚房,6家護理院,33個養老院。記者發現在揚州市區周邊的各類特色養老社區,更是吸引南京、上海等周邊客戶前來考察。
記者在位于揚州西郊捺山腳下的石柱山國際康養城看到,這座康養城宛如一個主打養老的大型綜合社區,包括住宅項目、大型頤養中心、生態農場、恒德護理院等,而康養城由揚州恒豐養老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目前住宅項目銷售均價已經“過萬”。以恒德護理院為例,目前雙人間收費是每月3000元,單人標準間每月4000元,按照老年人生活護理等級的不同可以個性化定制服務,從600至4500元不等。而在當地,還有捺山頤樂小鎮、江揚天樂湖醫養中心等項目,集聚上萬人的康養小鎮呼之欲出,似乎也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熱潮中的一種特別模式。
除了養老社區,市場還出現了共有產權養老。2017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發布了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恭和家園”已投入運營的消息。記者發現,恭和家園是北京的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其中購房者購買的是95%的產權,另外5%產權由開發商自己持有。除此之外,購房者每戶每月還需要繳納一定的服務費,包括物業費、管家費等費用。
投資方需要考慮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投資效益,從宏觀角度而言養老產業不應該是以盈利為第一位,社會性占據最主要地位。只有把現代老年人的需求摸透,他們才愿意來消費此類項目和服務。
養老產業也與土地拍賣、特色小鎮、共有產權連上關系,外部的政策環境也在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但依舊存在著許多風險,投資方需要考慮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投資效益。有投資過養老社區的陳經理告訴記者,大部分民營養老社區虧損的原因在于入住率的不足,導致運營成本無法規模化管理。一般來說,養老社區的入住率必須在75%以上,才有實現盈利的可能。
“在中國,僅從養老社區的利潤率來看平均在8%左右,純服務的養老社區很難迅速盈利。不過,從宏觀角度而言養老產業不應該是以盈利為第一位,社會性占據最主要地位。”一位資深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人對記者表示,“所以對待中國的養老要有所區分,第一,對于中下層收入養老的問題,政府承擔更多指責,將一定的社會資源參與其中,調配到大眾的養老事業當中,第二,對于中高階層的養老,這部分人的付費能力較強,建議針對高附加值的人做成產品,同時鼓勵商業的養老保險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學習日本護理險等保險制度的設計。”
以醫療健康投資為主的高特佳相關負責人表示,從行業內來說只要涉及醫療健康投資的機構,都會對養老行業做研究,目前來看主要關注兩個方向:中高收入人群的養老需求以及醫養結合的機會,尤其是開創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模式,比如一些特定的產品包括多功能浴池、智能馬桶以及行動能力差的輔助養老設備等,這些設備的針對性強,需求量大,利潤空間也比較高。此外,智能養老的產品也是關注的重點。
說起養老社區,還是不得不提到開發商。如今,住宅市場的增長天花板讓房企愈發堅定多元化布局。房企也正逐漸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銀發經濟”促使房企將養老視為多元化業務中的重要一環。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近80家地產商進軍養老地產領域,萬科、龍湖、招商蛇口等眾多龍頭房企踴躍入場。
對于房企如何吃上“銀發經濟”這塊蛋糕,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過去很多開發商很刻意做養老地產,甚至地產項目刻意追求安靜、養護、健康等概念,但會發現市場并不認可。只有把現代老年人的需求摸透,他們才愿意來消費此類養老地產項目和服務。他建議,開發商應繼續在社區建設中搭建半獨立半混居的服務。“比如一個小區有10棟樓,這個時候可以單純設計一棟有較好的老年服務設施,而老年人平時社區生活也可以接觸其他年齡的人群。另外,也需要強調老年文化建設,不斷創新服務,這都是開發商需要做的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