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2 00:10:27
每經記者|余佩穎 李孟林 每經編輯|劉艷美
▲斯寒 每經記者 余佩穎 攝
在全球掀起技術變革的5G,也成為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上熱度最高的話題之一。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下稱NBD)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已有120家運營商開始不同程度的5G試驗,同時已有70家運營商宣布5G商用計劃,5G改變社會,一定是以運營商為基礎。她同時認為,中國站在整個5G生態系統前沿,未來幾年一定會涌現出一些特別好的案例。
據了解,GSMA是全球移動通信領域行業組織,連接著750多家移動運營商及近400家手機制造商、設備供應商、軟件公司及互聯網公司等企業。此外,GSMA還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移動通信展覽會“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主辦方。
5G應用將以運營商為基礎
NBD:如今,5G已經成為全社會討論的高頻詞,更有“5G技術引領一個新時代”的說法,同時5G技術領域也產生了激烈競爭。可以簡要解析一下發展5G的戰略意義嗎?
斯寒:5G技術跟以前的技術一個不同之處在于,以前可能更多是在移動通信行業內部或者互聯網行業內部,大家看到了更多的應用出現。而到了5G時代,它的影響不局限于消費者、生活或者工作,而是對于行業和社會經濟,將產生沒有邊界的變革。5G是一個技術演進,同時又是人類科技進步史上一個革命性的轉折點。
5G時代,無論汽車還是家里的任何物件,甚至我們身上穿戴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終端連接到5G網絡上,并產生無數數據。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與5G技術結合將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革,一些行業可能會消失,也有新興行業可能會出現。
但它的發展是一場馬拉松。就現在業界的統一看法,目前還沒有特別確切地看到真正的“殺手級”應用出現。但我們從這些先行者的試驗中,看到了一些跡象。
NBD:在目前的5G發展階段,您認為移動運營商占據了怎樣的位置?
斯寒:目前,全球已有120家運營商開始不同程度的5G試驗,同時已有70家運營商宣布5G商用計劃,接下來我們會在5G試驗、5G商用等方面看到運營商的實際成果。
我們常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但我認為這個改變一定是以運營商為基礎的。首先,運營商能夠優化商用的5G網絡,以高性能、更可靠的方式將這種技術服務于社會各行各業。然后,大家才能在這個基礎上談5G應用,談5G對經濟和生活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運營商是基礎,沒有他們就沒有5G。
此外,5G不是移動通信行業獨有的技術。隨著5G時代來臨,它會成為一個社會通用技術,于整個社會經濟有著革命性作用,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NBD: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高通副總裁曾表示,AI和5G ,“二者將合力改變人類連接、計算和溝通的方式”。在您看來,AI和5G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斯寒:AI和5G本身都屬于通用技術,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能產生“1+1大于2”的化學效應。
比如說,AI的發展需要大量數據輸送,而5G能夠創造海量連接,沒有時延,可靠性高,因此它在數據輸送傳送方面一定會給AI發展注入充足的血液和動能。另一方面,5G的很多應用場景,需要AI的能力來做判斷,因為算法和算力的進步,使得AI能夠優化判斷決策。而5G和AI的結合,能夠推動其他行業發展。
中國站在5G生態系統前沿
NBD:隨著5G時代來臨,哪類細分領域企業更有可能大放異彩?
斯寒:當前5G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中國的5G技術雖然較為領先,但也才剛剛發放牌照,這意味著5G商用網絡才初步建立起來。
現在我們剛站在起跑線上,很難說哪一個行業或者哪一個企業會在這個領域獨放異彩。不過,我不認為今后5G領域會呈現出一枝獨秀的情形,而應該是百花齊放。5G時代,創造的應該是能夠智能連接每一個人、每一件物的美好場景。
NBD:您曾提到,“以前GSMA以歐洲為中心,而到了4G時代,特別是現在5G時代即將來臨,我們毫無疑問已經將焦點移到了中國”。請問,GSMA戰略調整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斯寒:無論中國、日本還是韓國,以4G階段而言,這些國家都彰顯出在未來的發展動力。中國的三家運營商全球領先,現在先發的幾款5G手機絕大多數來自于中國手機廠商。此外,中國的消費者對創新的接受能力也處于世界前沿。因此,綜合考慮,包括整個5G生態系統在內,中國都是站在前沿的。未來幾年時間內,中國一定會涌現出一些特別好的案例。
NBD:不同主體之間發展5G技術是否會產生摩擦,如何解決?
斯寒:作為一個國際組織,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希望將科技打造為一個全人類共同擁有的開放技術。這個世界不是割裂的,而是和諧統一、互利互贏的。例如,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在中國的工作,它并不只是服務于中國企業,而是希望把中國好的案例借由國際平臺介紹給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運營商、手機廠商等,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