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2 19:17:46
每經記者|李星 每經編輯|張北
3月12日,中汽協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月汽車產銷分別為28.5萬輛和31萬輛,環比下降均為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2月整體車市大幅下滑主要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與市場整體需求關系不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圖片來源:中汽協
據了解,國內車企從2月下旬才逐步復工復產,這對汽車行業整體表現影響很大。中汽協調研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產業復工復產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生產資料供應受阻、整車銷售恢復緩慢、防疫物品不足影響員工上崗工作、企業應對法規的難度大幅加劇、企業資金緊張(尤其以經銷商、零部件問題更為突出)等方面。
截至3月11日,中汽協調研統計的23家企業集團,復工率超90%,員工返崗率為77%。中汽協預計,隨著2月下旬企業逐步復工復產,3月汽車產銷將比2月有明顯增長。
商用車市場表現優于乘用車
中汽協數據顯示,2月,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9.5萬輛和22.4萬輛,環比分別下降86.4%和86.1%,同比分別下降82.9%和81.7%。2月,商用車產銷分別為8.9萬輛和8.6萬輛,環比分別下降73.0%和73.1%,同比分別下降66.9%和67.1%。
從上述數據來看,2月商用車市場表現優于乘用車市場。“乘用車作為消費品,在疫情爆發后,用戶的外出消費受限,使得乘用車市場銷售處于抑制狀態。相比之下,商用車更多被確定為生產資料,屬于公共用車范圍,此次疫情爆發后,包括物流、貨運等公共運營領域用車并沒有被停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說。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1-2月,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63.1萬輛和183.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8.1%和43.6%,降幅比1月擴大20個百分點和23個百分點。1-2月,商用車產銷分別為41.7萬輛和40.7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4.8%和33.2%,降幅比1月擴大24.3個百分點和25.7個百分點。
陳士華認為:“疫情爆發致使消費者外出消費受限,對今年上半年乘用車市場表現影響會很大,甚至將影響乘用車全年走勢,出現負增長。”
中汽協數據顯示,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萬輛和1.3萬輛,環比分別下降77.3%和72.4%,同比分別下降82.9%和75.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342輛和10680輛,同比分別下降80.5%和72.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09輛和2228輛,同比分別下降89.5%和82.9%;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為零。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蘧毛毛 攝
作為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動力電池產業,裝機量在2月也出現大幅下滑。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共計0.6GWh,同比下降73.4%, 環比下降74.2%。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馬小利介紹,2月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為近兩年來歷史最低。
自主品牌市占率明顯提升
“從協會對國內重點企業3月份前10天的監測數據來看,雖然產銷量降幅依然達到50%,但相較于2月份的產銷降幅已得到明顯改善。”陳士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整體車市走勢來看,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率提高,3月整體車市表現將優于2月,后期車市表現也將越來越好。”
中汽協數據顯示,23家汽車企業集團(年銷量占全國銷量96%)中,復工和員工返崗率分別從3月2日的84.4%和67%,提升至3月11日的90.1%和77%。零部件方面,截至3月9日,中汽協調研統計的13家主要零部件企業集團中,已有6家全部復工,5家復工率超80%。
圖片來源:中汽協
隨著復工率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正在快速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2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11.8萬輛,環比下降80.5%,同比下降77.6%,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2.6%,占有率比上月提升15.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升9.7個百分點。
但在陳士華看來,一個月的市場表現并不能代表什么,疫情結束后,面對整體汽車市場銷量下滑,未來中國品牌乘用車面臨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中汽協方面分析認為,2月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明顯提升,主要得益于國內車企在積極應對疫情的同時,采取了有效的復工復產措施。
針對疫情對汽車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中汽協在加快復工復產、啟動市場、穩定消費及穩增長方面向相關主管部門建議:加快推進包括湖北地區企業的復工復產;積極調整管理政策為企業減負,如調整對企業“雙積分”的考核等;保障用工,提高物流效率,如對汽車物流企業進行補貼等;繼續加大發展新能源特色產業,培育特色市場;盡快出臺政策激發消費潛力,如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解禁新能源汽車限購等。
中汽協預測,國內車市將于第三季度恢復常態,第二季度為疫情后的車市恢復期。“從當前情況來看,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全年銷量將較2019年下滑2%。”許海東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