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挺過最艱難的2020年:華為下一步會怎么走?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1 00:31:08

◎外界最為關心的華為消費者業務,2020年實現營收4829億元,同比增長3.3%,增長有所放緩,不過仍占華為業績的半壁江山。回望2019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為4673億元,較2018年增長34%。

◎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占據了華為收入的半壁江山。而在整個消費者業務中,華為實施的是1+8+N戰略(1代表手機用戶;8代表平板電腦、PC、可穿戴設備、智慧屏等;N代表泛IoT設備)。

◎在年報發布會上,胡厚崑表示,下一步華為業務戰略方向不會變,仍堅持兩個聚焦:一是聚焦消費者業務,二是聚焦ICT產業。

每經記者|劉玲    每經編輯|陳俊杰    

“2020年力爭活下來,明年還能發布年報。”這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說的一句話。

對于華為來說,2020年是最艱難的一年。在“實體清單”、“禁令”、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生存”,成了華為貫穿全年的關鍵詞。因此,華為2020年年報的發布,為各方所矚目。

2021年3月31日下午4點,華為在深圳總部舉行2020年業績發布會。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身著黑色西服、灰色領帶出席,他說,“去年我們說力爭活下來,現在我們如期召開業績發布會,說明我們活下來了。”

如今,華為2020年業績揭曉,去年全球銷售收入達8914億元,同比增長3.8%;凈利潤為646億元,同比增長3.2%,營收凈利均小幅增長。另外,2020年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4829億元,增長有所放緩。

“華為去年確實非常不容易,業績增長放緩的背后,是美國對我們的打壓,尤其是對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在打壓之下影響非常大。”胡厚崑坦言,去年華為業績承壓。

在持續一年多的升級管控中,華為艱難地活下來了。但華為的下一步會怎么走?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 3月31日華為總部 每經記者 劉玲 攝

重壓之下的2020年,營收凈利小幅增長

從收入構成來看,華為有四大業務部門,分別是運營商業務BG、消費者業務BG、企業業務BG、云與AI業務BG。從華為披露的2020年年報來看,除了云與AI業務BG外,其他三大BG都公布了營收。

其中,外界最為關心的華為消費者業務,2020年實現營收4829億元,同比增長3.3%,增長有所放緩,不過仍占華為業績的半壁江山。回望2019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為4673億元,較2018年增長34%。

對比之下,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確不容易。正如胡厚崑所說,去年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對消費者業務中的手機產品影響非常大。對于增長的放緩,胡厚崑坦言“消費者業務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另外,華為運營商業務在2020年實現營收3026億元,同比增長0.2%,雖然運營商BG的5G業務在海外市場受到打壓,但營收仍然保持穩定。營收占比較小的華為企業業務,在2020年實現營收1003億元,同比增長23%,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地域上看,中國市場貢獻了5849億元營收,占比達到65.6%,同比增長15.4%。而歐洲中東非洲區域、亞太地區和美洲等海外市場的營收都在下降。

不僅如此,在華為財報中可以看到,2018年以來其利潤率也在下降,從2018年的10.2%下滑到2019年的9.1%,再到2020年的8.1%。

對于利潤率下滑的問題,華為副CFO史延麗回應稱,華為不是追求高利潤率的公司,一直加強面向未來的研發,去年研發投入占比將近16%的水平。“去年疫情的特殊情況,公司在物流、管理、交付上的成本有所增加。未來華為會提升內部效率,用數字化降低運營成本。”

華為五年財務概要 圖片來源:華為2020年財報截圖

的確如此,華為財報數據顯示,在收入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華為2020年研發投入達到1418.93億元,占收入比重15.9%,創下最高紀錄。同時,華為2020年末 10.5萬的研發人員數量和占公司總人數53.4%的比例,也創下最高紀錄。

除了各板塊業務營收和各地區營收的數據變化,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存貨等情況,亦可以看出華為過去的一年,活得并不容易。

2020年華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352億元,下降61.5%,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資產端情況來看,2019年最大的變化在于囤貨導致的存貨大幅增長,2020年末華為存貨及其他合同成本仍然高達1676.67億元,同比增長0.2%。

胡厚崑在發布會上表示,“為了應對不公平對待,我們投入了非常多現金資源,來做芯片儲備,未來對客戶尤其是對2B企業來說供應是沒有問題的。最終,芯片供應狀況改善還要取決于全球半導體供應產業鏈的合作何時得到修復”。

重壓之下的2020年,華為艱難地活了下來。談及美國“制裁”的影響,胡厚崑直言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均受損,產業界無贏家。

“華為過去每年向美國供應商采購量在100億-200億美元,沖擊之下,他們同樣也是受害者。”胡厚崑說,“對華為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說,曾高度依賴的供應鏈在地緣政治沖突下被破壞了。但這樣的破壞,我不知道最終誰在從中得益。從產業界來看,供應鏈上的上游下游,大家似乎都是受害方。”

消費者業務下一步:打造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占據了華為收入的半壁江山。而在整個消費者業務中,華為實施的是1+8+N戰略(1代表手機用戶;8代表平板電腦、PC、可穿戴設備、智慧屏等;N代表泛IoT設備)。

與往年不同的是,在2020年年報中,華為并未披露智能手機發貨量。根據IDC發布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2020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89億臺,同比減少了21.5%,位列第三。

在芯片受限以及榮耀獨立的情況下,消費者業務仍然實現小幅增長的確不容易。背后的原因便是,手機之外其他的可穿戴、平板、PC、大屏等設備的收入去年大幅增長了65%。與占比較高的手機業務下滑對沖之后,消費者業務整體增長3.3%。

胡厚崑在發布會上表示,去年華為手機業務受到較大影響,今年供應形勢依然不太明朗,很難預測手機業務會有什么變化。

華為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 圖片來源:華為2020年財報截圖

對于消費者業務,華為下一步會如何走呢?

據胡厚崑透露,消費者業務中的手機業務,華為原計劃要推的旗艦機型不會變,如最近剛發布的第二代折疊屏,依然“一機難求”。相信未來幾年,華為手機在市場上還是可以保持領先者地位。

但是,胡厚崑強調,在未來華為的消費者戰略中,手機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胡厚崑說,華為未來將面向消費者市場,聚焦家居、辦公、出行、運動健康和影音娛樂五大高頻應用場景,打造無縫、智慧化體驗。為此,華為會在鴻蒙、HMS和AI三個方面持續投入。在他看來,這才是硬核的競爭力,消費者可以用唯一的華為ID,在不同終端上體驗到不同服務,這種服務是高度智慧化的。

事實上,華為的這個戰略已實施了一段時間,去年手機銷售下滑,其它終端表現不錯,更加堅定了華為的信心。“未來消費者業務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不同的硬件只是不同的接觸手段而已,手機也一樣。”胡厚崑強調。

鴻蒙系統將全面“上機”,進一步完善物聯網生態

正如胡厚崑所說,手機等硬件只是不同的接觸手段,鴻蒙、HMS和AI等才是硬核的競爭力。

鴻蒙系統本質上是全場景(移動辦公、運動健康、社交通信、媒體娛樂等)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能夠支持手機、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車機等多種終端設備。

目前鴻蒙系統兼容安卓應用,但從長遠來看,隨著谷歌和高通對安卓進行定期商業版維護,鴻蒙在兼容安卓生態的同時,更需要建立華為自己的生態,尤其是HMS生態能夠在海外市場替代GMS。

華為年報數據顯示,HMS生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的移動應用生態,截至2020年底,全球注冊的開發者已經超過230萬,中國以外的開發者達到30萬的規模,應用數量超過12萬個,上架到華為應用市場的海外應用的數量比2019年增長了10倍以上。

華為2020年各地區營業收入 圖片來源:華為2020年財報截圖

去年底,華為正式面向手機開發者推出了鴻蒙系統2.0版本。在今年的華為Mate X2折疊屏手機發布會上,華為宣布將從今年4月開始為華為旗艦機型陸續推送鴻蒙OS系統升級,華為 Mate X2 折疊屏將首批升級。

據介紹,搭載了Harmony OS的手機可以與家庭影音、健身器材、家用小家電等智能家居聯動,操作十分便利,只需用手機NFC觸碰,就能快速喚出產品功能。

胡厚崑在業績發布會上也介紹了鴻蒙操作系統的進展,稱鴻蒙作為一個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目前已經開始在智慧大屏、可穿戴設備和車機上使用,計劃在手機上推出鴻蒙操作系統。目前鴻蒙OS已吸引到超過20家硬件廠商、280家應用廠商共同參與生態建設。

按照原計劃,2021年,華為智能手機將全面支持鴻蒙系統,所有自研設備都可以升級到鴻蒙系統,目標覆蓋40+主流品牌1億臺以上設備。

作為萬物互聯時代的操作系統,“分布式技術”是鴻蒙的核心競爭力。隨著未來鴻蒙系統的全面“上機”,華為的物聯網生態將進一步完善。

聚焦ICT基礎設施,不養豬不造車

對于華為來說,2020年是最艱難的一年。在胡厚崑看來,2021年對于華為來說,是機會和挑戰并存的一年。

在年報發布會上,胡厚崑表示,下一步華為業務戰略方向不會變,仍堅持兩個聚焦:一是聚焦消費者業務,二是聚焦ICT產業。

在ICT產業方面,華為的重點將放在5G、云和連接。

“華為云在生態上下了大功夫。” 胡厚崑說。年報顯示,華為云已上線220多個云服務、210多個解決方案,在全球累計獲得80多個權威安全認證,發展19000+合作伙伴,匯聚160萬開發者,云市場上架應用4000+個。

據胡厚崑介紹,疫情加速了企業數字化進程,上云速度將提前1-3年。5G在行業應用去年已進入拐點,大家現在上云熱情很高,去年華為云業務增長達168%。目前,華為云已成為中國排名第二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增長速度在行業中排名全球第一。

華為在2020年年報中也強調,要保持定力,持續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

對于“有所不為”,胡厚崑在發布會上對華為養豬和造車等外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回應。

由于華為此前推出過智慧養豬解決方案,并且有其他科技公司涉足養豬領域,因此市場有傳聞稱華為要進入養豬行業。

“這都不是真的。”胡厚崑在發布會上說,“華為的業務方向還是聚焦在ICT基礎設施,立足于連接和計算兩個領域,致力于扮演好社會數字化轉型的使能者角色。”

華為全場景智慧戰略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玲 攝

另外,隨著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公司紛紛造車的熱潮,“ICT公司如果不談造車就仿佛落伍了”。對于造車的問題,胡厚崑重申,華為的定位是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在車聯網、車云、智能座艙、電池管理、智能駕駛等幾個關鍵的子領域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目標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據了解,目前華為的智能車投資管理合并到消費者業務的IRB當中,一方面將積累的消費者體驗數據應用于智能汽車系統的創新,另一方面提供面向消費者領域的工業設計能力。胡厚崑透露,華為開發了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華為打造的30多個智能化部件也將陸續上市。

實際上,華為的“幫企業造車”是汽車行業數字化的表現,隨著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進入高速增長期,ICT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華為的主場,豐富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將會帶來進一步發展。

在演講的最后,胡厚崑說到,“2021年是機會和挑戰并存的一年,一方面看到了社會數字化的機會,另外也認識到前進道路上有這樣那樣的障礙和困難。但不管怎么樣,華為從戰略要保持定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華為這樣創新的企業在人類社會的創新中,是有價值的。”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華為年報 華為手機 芯片 華為消費者業務 5G 萬物互聯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一级中文字幕免费乱码专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色婷婷在线播放看片 | 亚洲欧美精品无人区国产一区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 日本一本区免费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