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9 17:19:33
每經記者|任鋼 每經編輯|畢華章
又是一個春天。
2017年的4月,陜西自貿區作為中國第三批自貿區成員正式掛牌。四年時間,眾多“陜西經驗”向全國推廣,陜西自貿區正逐漸成長為陜西擴大對外開放的強勁引擎與內陸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如果說“一帶一路”倡議,為陜西的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那自貿區建設,就為陜西的經濟發展插上了翅膀。
從投資、貿易、金融、法制、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的不斷探索,到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逐漸改變,陜西已經邁入它的自貿時代。
以去年的數據看,陜西自貿區以全省不足1/1700的土地面積,實現了新增企業數占全省新增企業數1/14,創造了全省7/10的進出口貿易額,吸引了全省近1/6的外商投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占到全省的近1/2。
正如改革開放從東部沿海一路向西延展,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前沿,也正在擔負起內陸改革開放、“一帶一路”引擎的重要使命。
4月7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廳,陜西自貿區四年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正在舉行。
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省自貿辦副主任王宏偉介紹陜西自貿區的基本情況:
截至目前,《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的165項試點任務已全面實施,形成創新案例511個,其中大型機場運行協調新機制、“全球云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等21項改革創新成果被國務院或國家相關部委發文在全國復制推廣,8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
從2016年8月31日批準設立,2017年4月1日掛牌,陜西自貿區走過了四年歷程。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自貿試驗區,陜西自貿區的設立,事實上為西北區域發展打開了一扇窗口,讓內陸地區通過政策改革,享受與沿海沿邊地區同樣的便利。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陜西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聯結“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重要樞紐和“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陜西設立自貿區,對于西部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〡陜西自貿區西安管委會
特別是國家對陜西自貿區的戰略定位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
“開放”“一帶一路”都是高頻詞匯。
而陜西四年來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對這一戰略定位的最好回應。
諸如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聚集特色優勢產業、加強“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合作及人文交流、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等多個方面均建樹頗豐。
僅西安區域,自2017年4月份揭牌至今年3月底,新增市場主體60086家,注冊資本7460.53億元;外商投資企業469家,注冊資本16.81億美元;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705家。在推動全市、全省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做了先行探索。
這些建樹,都是在不斷加壓的創新中完成的。
不妨具體來看西安區域的改革創新。
去年11月,在西安居住的孟女士來到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經開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專窗,提出希望在山東開辦一家企業。
這在以往是絕對不可能的,當事人只能前往注冊地辦理。
但西安市市場監管局經開分局工作人員卻根據孟女士的要求,立即與濟南市進行業務對接,現場指導申請人通過“山東省政務服務網”進行全程網上申請辦理,1個小時即辦結了企業登記注冊。
次日,濟南市市中區行政審批局審核完成,并通過EMS向西安發出了首張沿黃河流域“跨省通辦”營業執照及印章等資料。
兩天后,山東濟南市的王先生、馬先生也通過類似的方式先后辦理了兩張西安的營業執照,實現了“山東申請,陜西發照”的“跨省通辦”。至此,西安市商事登記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陜西、山東”兩地企業登記互通的“跨省通辦”業務全覆蓋。
圖片來源〡陜西自貿區西安管委會
去年9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提出140項全國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清單。
西安市和濟南市同屬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人員交流頻繁,經貿往來密切,企業對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需求強烈。
去年10月中旬,兩市率先就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作開展密切溝通和對接,達成協同推進“跨省通辦”政務服務合作機制。
以異地辦理商事主體登記為突破口,梳理跨省通辦高頻事項,在兩市的政務服務大廳設置“跨省通辦”專窗,破解企業反映強烈的異地辦事“多地跑、折返跑”的難題,推動企業異地“跨省通辦、一次辦成”,著力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度。
除了與濟南,“跨省通辦”業務還與蘭州等黃河流域省會城市以及江蘇無錫、廣州南沙合作開展,越來越多的政務事項“就地辦理、就地辦成”正在成為可能。
“沒想到會這么快!”一家上海的小微外貿企業的負責人,在獲得了長安銀科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銀保理)的數百萬美元融資后,這樣感嘆。
而這完全得益于陜西自貿區西安區域的一項制度創新——國際保理美元融資新模式。
這種模式突破了外幣融資業務只能由商業銀行開展的限制,改變了商業銀行僅對有足夠抵押和擔保的企業開展保理融資業務的現狀,解決了中小微外貿企業不能通過商業保理開展外幣融資業務的限制。
這一模式下,中小微企業通過線上申請,最快3天就可獲得美元融資,如果是入駐亞馬遜等主流電商平臺的企業,當天受理、當天即可放款。從目前已發放的美元融資落地情況看,平均為企業節省融資成本3%以上。另外,規避了出口企業匯率波動風險,更好地支持外貿企業“走出去”。
圖片來源〡陜西自貿區西安管委會
陜西自貿區經開功能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粉巷財經(ID:nbdfxcj),美元融資業務的開展,為從事外貿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帶來極大利好。
“比如浙江耐樂銅業有限公司是馬來西亞松下空調器有限公司的供貨商,在出口收匯未收回時,通過長銀保理的應收賬款獲得了295萬美元融資款,紓解了已出口但尚未收匯期間的企業資金緊缺問題,保證了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轉。”上述工作人員稱。
在陜西自貿區浐灞功能區,“通絲路”陜西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已入駐185家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交易額1900萬元。
“通絲路”平臺是陜西中小微出口企業和需精準扶貧的農戶,將陜西特色產品推向全球市場的B2B綜合性服務平臺,可幫助對匯率避險能力較差的小微企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提高結算效率和節省匯兌費用。
2019年,“通絲路”平臺成功入選商務部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三批全國“最佳實踐案例”。
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李群剛表示,通過一系列創新探索,西安區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例如,高新功能區聚集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汽車、生物醫藥及戰略新興產業集群;浐灞功能區通過會展產業帶動金融、文旅、商貿產業發展,初步搭建了“會展+”產業體系。
“不管是國家、省上還是市上,考核機制就推著我們必須創新,往往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種創新點就誕生了。”一位經開區自貿辦工作人員解釋,“自貿區就是給市場松綁,給企業松綁,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企業為市場服務。”
事實上,無論是開展“跨省通辦”,還是搭建“通絲路”平臺,自貿區都是在為企業、為市場創造更好的環境。
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鐵山告訴粉巷財經,四年來,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緊扣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圍繞為國家創新試驗制度、為陜西發展構建新格局的戰略使命,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差異化改革路徑,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為陜西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自貿西安區域,最令人關注的是如何將西安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并向周邊地區輻射。”
圖片來源〡陜西自貿區西安管委會
王鐵山說,“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與西北其他四省區的合作,共建、共享這一對外開放平臺。作為主要承載區的西安區域,要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機制,努力將自貿西安區域建設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點,為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貢獻更多自貿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4月8日商務部例行記者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商務部將積極支持自貿試驗區立足戰略定位和特色優勢深入開展制度創新,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促進國際國內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聯的良性循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做出新的貢獻。
王鐵山建議,下一步,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應以科教文旅作為突破口,形成自己差異化的優勢。
以西安眾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為依托,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深化產學研互動與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學術交流與民間科教活動往來,推進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把西安建設成中國西部和“一帶一路”沿線的科學教育重鎮。
本文來自粉巷財經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