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7 12:23:19
◎一位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顯示產業發生改變的同時,中國家電市場近年來明顯趨于飽和,產品同質化嚴重,行業需要通過轉型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已是不爭的事實。
◎“主流品牌入局,產業百花齊放;用戶滿意度高企,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市場增量也由此前主要靠技術驅動,轉變為技術、產業鏈供給、市場需求和資本的多輪驅動。”于芝濤如是評價當前的激光電視行業。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魏官紅
銷量規模持續走低,讓彩電行業感到有點“窒息”。但對于不同技術陣營的企業來說,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極有可能引起行業大洗牌。
9月16日下午,在“第三屆全球激光顯示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上,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副總裁于芝濤表示:“過去一年,在品牌與應用場景覆蓋方面,激光電視陣營百花齊放,已比肩液晶電視。”
于芝濤的觀點,源于我國彩電市場格局的變化。在現今中國彩電業競爭格局中,市場主要為液晶電視(LCD)占據,量產只有7年的激光電視,只能算是新生力量。不過,在中國彩電銷量有可能創造近十年“新冰點”之時,激光電視在今年全面“起勢”。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看來,在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后,我國激光電視產業鏈企業,正圍繞芯片、高品質鏡頭、激光器、屏幕等核心部件進行技術升級開發,今后3年至5年,我們的激光顯示將實現從技術領先到產業領先的跨越。
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副總裁于芝濤認為,激光顯示已經成為真正的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主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雖然產業化只走了7年,但在驅動因素發生改變之后,激光電視正成為眾多彩電企業押寶的對象。
“在海信、長虹、索尼、三星、LG等主流電視品牌和國際巨頭品牌的基礎上,入局者不斷增加。”在9月16日的論壇上,于芝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愛普生、惠普和AOC也推出激光電視新品,明基、優派、奧圖碼等傳統投影廠商也開始重視家用場景,產業鏈上下游的上百家企業協同更強,激光電視的市場擴容立竿見影。
這足以讓激光電視與液晶電視在陣容上相媲美。目前,中國市場上可以監測到的激光電視品牌數量已經有34家,而納入奧維云網監測的液晶電視品牌也不過40個。
隨著入局者增多,全球激光電視產業陣營日益壯大。根據奧維云網數據,激光電視在2015年至2020年的復合增長率達181%。進入2021年,激光電視的高增長還在持續。產業研究機構洛圖科技(RUNTO)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地區的激光顯示產品(激光投影和電視投影)出貨量達到23.4萬臺,同比增長74%,2021年中國激光電視出貨將接近40萬臺,同比增長超80%,未來3年市場需求將超100萬臺。
與此同時,以液晶為主力的彩電銷量持續走低,讓整個行業感到有點“窒息”。當前,中國彩電銷量已跌入近幾年來“新冰點”,包括奧維云網在內的多家權威機構預計,今年中國彩電銷量可能會跌破4000萬臺,創下十年來新低。
一位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顯示產業發生改變的同時,中國家電市場近年來明顯趨于飽和,產品同質化嚴重,行業需要通過轉型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多位家電業人士看來,在家庭消費升級加速的背景下,大尺寸電視已經成為未來不可逆的趨勢,憑借在大屏幕上具備眾多優勢,激光電視被看作將成為大尺寸電視的主流產品。根據長江證券的相關預測,長期來看,激光電視行業出貨量潛力極為可觀,想象力十分豐富,激光電視長期空間或在600萬臺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激光技術的更新發展,也是顯示技術的發展趨勢。9月16日,在論壇的致辭環節,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任愛光表示,激光顯示是彩電的未來主流顯示技術之一,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關鍵戰略技術,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將著力推動我國激光顯示產業聚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
作為電視產品的一個新物種,激光電視一度被比作“口水中長大的孩子”。雖然量產只有7年,這個由中資企業主導的技術,卻面臨前所未有的主場機遇。
“主流品牌入局,產業百花齊放;用戶滿意度高企,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市場增量也由此前主要靠技術驅動,轉變為技術、產業鏈供給、市場需求和資本的多輪驅動。”于芝濤如是評價當前的激光電視行業。
隨著液晶顯示市場逐漸飽和,顯示技術已經走到了分岔口,全球顯示市場也將迎來“大洗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看來,激光顯示為我國在顯示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作為全球率先推出激光電視的企業,海信自2007年開始著手布局激光顯示。2020年以來,海信、長虹、光峰、小米、極米等本土企業積極布局外,三星、索尼、LG等企業也先后加碼激光顯示,一個由中外企業共推共建的激光顯示新陣營已經全面形成。
兩年前,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曾預計,隨著清晰度不斷提高,大尺寸電視會越來越普及,75吋將是激光電視與液晶電視競爭激烈的主流尺寸。“包括LG、長虹、康佳等全球200多家整機企業加入,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超過100家。”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幾大主流顯示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如果說液晶顯示技術產業化始于日本、OLED顯示技術產業化始于韓國,那么激光電視,則是中國第一次占據顯示技術發展的主場優勢。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在激光電視的技術上,中國企業已走在世界前列,且自主掌握核心技術。2021年,激光顯示與新型顯示持續列入科技部十四五重點專項,目前,中國申請和授權的激光顯示專項近8000件,全球占比超過50%。
許祖彥近期表示,我國激光技術和產業已經邁入國際領先行列,在關鍵材料、元件、技術、整機及專利等方面已具備自主可控發展產業的條件。因此,海信的激光電視卷曲屏產品發布后,能否帶來更具行業引領性的自主創新,這也是行業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隨著核心器件國產化的加速,這個核心問題將迎刃而解。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表示,基于分享科技和國家紅利,中國激光顯示核心器件國產化進程將全面展開,未來三年內,國產化率將達到75%到80%。
長江證券家電行業首席分析師管泉森則認為,與液晶相比,激光電視成本機構更分散,且核心器件價格波動弱于面板,這些固有特征也讓激光電視更有利于降本。
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一位彩電企業高層表示,傳統的液晶電視,一旦進入到85英寸/88英寸/100英寸這樣的尺寸段,售價會直接飆高到幾十萬元,部分外資品牌甚至會賣到近百萬元。而激光電視在大尺寸的價格上還是比較親民的,80英寸的激光電視只有1萬多元。
對于成本,于芝濤透露,按照海信的技術規劃,到2024年,客廳場景下的主機體積將減小到目前的一半,成本降幅將超過40%,更多的新型技術、更廣泛的創新企業將融入激光顯示產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