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1 18:15:02
◎商道縱橫總經理、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指出,“公司們要認識到,ESG是一把新的尺子,是不同量度的方式。在ESG時代,公司會碰到更多的長期投資人,公司也要重視發布ESG報告……從本質上說,ESG強調的還是投資的長期穩健性。”
每經記者|宋可嘉 每經編輯|魏官紅
非財務風險引發的黑天鵝事件并不罕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渴求規避潛在環境與社會風險。ESG,整合了環境、社會、治理多維因素的理念正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熱門答案。
“ESG是大勢所趨。”不少業內人士如此總結道。金秋10月,一場以“中國上市公司ESG新時代”為主題的交流及討論,在上市公司高管和ESG領域專家之間火熱展開。
“ESG在中國也奏效”;“在國際平臺,ESG已然成為新的話語體系”;“ESG需要長期主義”……10月20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董秘一席談金秋私享會在北京舉行,商道縱橫總經理、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蒙牛集團副總裁魏薇、聯想集團可持續發展及ESG總監王旋——一批ESG先行者帶來了該領域最新理念與實踐分享。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孫念瑞在活動致辭中指出,A股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ESG方面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作為中國企業的領頭羊,在倡導和實踐ESG這方面,應該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這也是大勢所趨。”
從ESG理念全球大火到A股上市公司紛紛開始重視ESG信息披露,這背后是企業經營觀念與目標價值的轉變。此前,“企業的唯一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是商界的經典論斷。
孫念瑞指出,上市公司要關心股東經濟利益,同時也要關心社會責任。“ESG概念實際上是有利于企業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它也符合現在的國家戰略,比如共同富裕、低碳環保等。”
另一方面,商道縱橫總經理、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指出,A股上市公司ESG綜合評級成績單還并不理想。根據商道融綠統計的2018年~2020年中證800 ESG評級分布,目前公司ESG評級的中位數還停留在中等以下的水平。
評級“成績”提高或有賴于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ESG信息披露也正在被不斷推進。今年2月,證監會就《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提出納入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
近期,深交所副總經理李輝在第十五屆指數與指數化投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深交所根據中國證監會相關工作部署,正積極推進ESG信息披露的相關工作,將支持市場各方發揮合力,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點,探索建立符合國情和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價體系,開發ESG相關指數,多視角、多維度反映企業ESG實踐。
另一方面,ESG信披制度的建立完善還需要一定過程。孫念瑞指出,“比如ESG信披到底是不是法定信披?在第三方鑒證方面,它和披露主體的責任義務怎么劃分?”孫念瑞表示,這些技術難題也得解決,現在正在加緊工作。
不過,一個積極的信號是各家公司的評級正呈現提升態勢。根據商道融綠的評級數據,2018年~2020年,中證800成分股獲得B+級(含)以上ESG評級的公司比例從8%增加到17%;獲得C+(含)以下ESG評級的公司比例從25.2%減少到12.4%;在2020年可比口徑下,19.5%的公司ESG評級上調,14.6%的公司評級下調。
此外,A股上市公司發布ESG報告數量也在穩定增長,截至2021年6月15日,2020年公司發布ESG報告1021份,約占27%。其中滬深300上市公司2020年有259家發布報告,占比已經超過86%。
當投資者前所未有地熱議起環境、社會及治理相關議題及風險,對于上市公司而言,ESG也從一個因需要合規而不得不做的事,轉變成一個必須做好的事。
蒙牛集團副總裁魏薇在主題演講中就對此指出:ESG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涉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大方面。同時,它也是一套很專業的指標體系,資本市場用這套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
魏薇表示:“在國際平臺,ESG已然成為新的話語體系,或者說是在國際市場和國外企業競爭的新壁壘,所以這是我們不得不做、不得不重視、必須要做還必須得做好的一件事,是關系到整個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聯想集團可持續發展及ESG總監王旋則指出,ESG戰略是可以支撐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的,其表示,ESG十分需要長期主義,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視和推動,也需要與自下而上的實踐相結合。
證券投資機構關注ESG的驅動力也在發生著變化。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基金業ESG投資專題調查報告(2019)——證券版》顯示,證券投資機構開始關注ESG議題對投資回報的實質性影響,降低風險是采納責任投資的首要驅動力。
郭沛源對此也指出,“公司們要認識到,ESG是一把新的尺子,是不同量度的方式。在ESG時代,公司會碰到更多的長期投資人,公司也要重視發布ESG報告……從本質上說,ESG強調的還是投資的長期穩健性。”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2802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