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0 22:15:17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要堅持“數字驅動、智慧為民、綠色低碳、公平普惠”的發展原則,以加強金融數據要素應用為基礎,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以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為主線,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思維貫穿業務運營全鏈條,注重金融創新的科技驅動和數據賦能,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從“立柱架梁”全面邁入“積厚成勢”新階段,力爭到2025年實現整體水平與核心競爭力跨越式提升。
如何實現整體水平與核心競爭力跨越式提升?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應進一步促進金融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還要做到數據安全可靠。金融創新為數據安全提供基本遵循,數據安全為金融創新提供壯大空間。兩者應相互促進,互為依靠。
當前,我國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數字化”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重點,數據數量也呈指數增長,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不同的是,數據要素的價值的挖掘在于數據共享和流通的探索,即打破數據孤島的現狀,這也是我國數據驅動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自2019年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發布,國家反復提出要打破金融行業內部數據壁壘,打通金融業業態內數據融合通道,避免金融數據“數據孤島”問題,以發揮數據的價值。與此同時,若要發揮金融產業數字驅動、公平普惠、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實現大數據和金融產業的融合,更是勢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繼出臺,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就是,數據安全和用戶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孤島問題的產生,除了市場內競爭、政策限制,行業發展等因素,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促進數據流通和共享,需要解決好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建立起數據權屬、流動、市場等相關制度。
就金融行業而言,一端鏈接的是資本,另一端鏈接的是實體產業,金融機構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數據,不僅關系到客戶的隱私、資本的安全,更關系到產業的發展,同時,隨著數字化發展不斷深化,數據越來越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用數據驅動金融機構發展,促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有提質增效的意義。
《規劃》指出,全面加強數據能力建設,在保障安全和隱私前提下推動數據有序共享與綜合應用,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目前關于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問題的技術解決方向是隱私計算,隱私計算技術可以實現數據在流通和使用中“可用不可見”,有利于在保護數據隱私和安全的基礎上,促進數據的流通和融合,當前主要被應用于信貸風控、反欺詐、人臉識別等場景。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邊緣計算等技術的創新和落地,對于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的流通與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數據作為要素基礎,實現數據場景應用,促進數字科技落地金融產業,才有助于實現數據價值的縱深挖掘,實現數據到智慧的跨越。比如普惠金融,區塊鏈金融、助農金融等,精準捕捉融資需求,智慧服務產業、民眾,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務渠道,構建金融科技新生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根據《規劃》,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健全安全與效率并重的科技成果應用體制機制,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創新體系,建立智能化風控機制,全面激活數字化經營新動能??梢姡徽撌墙鹑诳萍嫉膱鼍皯眠€是金融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都重點突出了“安全”“智能風控”。
從現實來看,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比如消費貸、小微貸等,在促進消費、拉動就業,激發創業活力、助力產業發展的同時,騙貸、隱私泄露、信貸欺詐、電信詐騙等事件也層出不窮,不僅給金融機構、民眾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挫傷市場積極性,也阻礙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進程。
因此,針對金融數據安全與風險,《規劃》特別指出要加快監管科技的全方位應用,強化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對金融科技創新實施穿透式監管,筑牢金融與科技的風險防火墻。不難看出,我們對于金融科技的價值認知,也正在隨著探索與應用不斷深入,從數字基建、賦能金融到如今金融智能風險監控體系,金融科技正在逐漸從前端滲透到后臺。
正所謂無科技不金融。當金融科技走向效率安全并重,就意味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邁上了新階梯。此次《規劃》明確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已經從“立柱架梁”邁向“積厚成勢”的新階段,可以看出新階段,不再僅僅強調數字賦能金融,數據要素驅動和金融科技場景落地,而是更加注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和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之間平衡。筆者認為,只有做好兩者之間的平衡,讓兩者相互促進、互為依靠,才能真正使“金融+科技”實現“1+1>2”的效果。
(作者為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