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17:25:01
2022年,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資本市場起伏跌宕。同時疊加疫情的反復、醫療改革的深化等多重因素,醫療健康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在新征程中,如何積極擁抱變化,抓住變局下的新趨勢就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華興醫療與生命科技領袖峰會上,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兼CEO包凡發表了“回歸本源,探索前路,促進高質量創新升級”的主題演講。包凡從宏觀的政策市場環境到微觀的企業突破策略等視角多維度多層次地深入分析了醫療與生命科技行業的未來趨勢與創新機會。
包凡認為,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們也將迎來新機遇的十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醫療行業的創新使命正在演進升級。一方面,多學科交叉融合成為創新方向,“醫療+X”時代正在迅速到來;另一方面,以“前沿技術”為名片,中國醫療企業也在開啟高質量的全球合作,更多中國首創、引領全球的技術會不斷誕生。
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有刪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其中主要著力點之一,正是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
概括來講,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四個面向都與醫療與生命科技從業者們息息相關。如何在新征程探索前路,促進生命健康行業高質量創新升級,也正是此次峰會的題中之意。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許多健康中國建設的發展方針值得我們從產業角度深思:
在人口發展老齡化問題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優化人口發展戰略高度提出了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組合拳”打法。未來,創新生育診療技術以及涉及醫藥、診療、慢病管理和康復養老等全周期的技術和產品創新或存在大量機會。
報告中重點提到了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一方面,改善國內醫療結構、特別是基層醫療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局面,將為優質、高性價比的國產設備廠商帶來顯著增益;另一方面,通過醫療信息化、大數據、云服務、智能診斷、自動化等技術,相信也將賦能醫療體系的資源整合共享,實現一體化同質化高質量發展。
另外,報告中也特別提到了要提高未來對于重大疫情事件的防控、救治能力。從產業角度,檢測、現場應急、疫苗、ICU救治硬件的硬核能力提升將是未來我們贏得重大疫情防控主動權的剛需。而這些比較重要的發展方向,可能也是我們整個醫療健康產業未來發展的機會。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關于新變化下的一些思考。從整個宏觀層面來講,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們也會迎來不同于以往的新機遇。
從外部環境來看,過去十年全球繁榮之路在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分工合作。未來十年,整體市場、產業、能源的格局都將發生重構。從內部環境來看,未來十年的經濟增長將由之前追求速度轉變為追求質量,經濟發展和安全穩定并重。
從投資角度,除了關注經濟周期,我們也看貨幣周期,貨幣周期決定了資產價格。過去十年,我們處在歷史上少有的長期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負利率狀態。未來我們認為長期來看利率也將由之前低利率零利率回到正常水平。
從創新模式來看,未來十年,高質量技術創新和自主可控將是新一代創新最鮮明的特征,國內的創新環境將由做大變成做強。特別是在生物醫療等高精尖領域原創性、引領性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國產替代和自主創新也是未來十年的新目標。
聚焦到資本市場,回顧過去,整個醫療行業也充滿著變化與挑戰。投資端,今年以來國內醫療行業的整體交易規模未能延續增長,特別是在 2022上半年受到內外部各種因素影響,整體交易規模整體呈收縮態勢。
二級市場端,雖然有所波動震蕩,但總體上看,無論A股還是港股、美股,醫療板塊的股價波動并未偏離大盤。特別是10月以來醫療股的表現明顯走強,可以說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投資者的信心正在療愈,我們對未來仍然充滿希望。
那么,結合行業的現狀,未來醫療行業會有哪些方向?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又該怎么做?我想,展望未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醫療行業的創新使命正在演進升級。
首先是內循環,在區域化發展的導向下,我們強調科技創新,則必然與自主可控、特別是產業鏈全流程的自主可控相伴隨。與此同時,伴隨本土企業的競爭愈發激烈,開拓海外市場也成為中國企業的新機會。這一方面這需要我們國內的企業提升自身硬實力,另一方面我們走出去的模式和路線也在變化。
講到這里,我提出幾點對未來方向的期待:首先,學科交叉正在成為醫療創新的新方向,醫療機器人、腦科學、生物芯片、自動化、3D打印等技術正在和醫療應用場景產生深度融合,“醫療+X”時代正在迅速到來。此外,在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下,我們依然看到對高質量合作共贏的堅定信心和決心。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更多中國首創、引領全球的技術在誕生,前沿技術也在成為我們的國際名片。我們的合作伙伴中不乏這樣的案例,比如華大智造將測序產品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再比如三迭紀和跨國藥企禮來合作共享技術,應用3D打印技術實現口服藥物的程序化釋放。
最后,回到企業的生存發展上。在當前環境下,投資人也在尋求更高的安全墊,追求創新的同時也看重企業的“自我造血”的能力,不僅考驗企業產品技術的創新能力,同樣也考驗企業的長期生存能力。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產品力、運營力及成本力。
首先是產品力。產品力的三個核心要素是技術創新、產業化能力和商業化價值。今天我特別想說的是后兩點,要將技術真正轉化為產品,不能只追求技術的極致完美,還需要逐漸完善生產、臨床、醫學、市場等多方面能力,少走彎路,提高產品轉化率;以及回歸產品價值,以終為始,以真正實現臨床獲益,或滿足差異化需求為導向來做產品研發。
第二是運營力。一方面是通過有限資源下的運籌力和效能提升,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視增強內部凝聚力、向心力,越是在行業困難的時期,越需要一支有主心骨、有耐力的團隊。
第三是成本力。企業一定要降本增效,提高成本力,才能增強自身在長期市場競爭中的耐力,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以及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防御能力。
總體來說,我們相信我們的創新企業在這段時間也在不斷思考和提升,韌性愈發強勁。最后,我想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投資人朋友都和我們華興一樣,對于醫療行業的創新和進化滿懷熱情與希望。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報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