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8 22:22:03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肖芮冬
自2022年11月后,港股市場不斷反彈,進入2023年,表現依然搶眼,恒生指數短短幾個交易日就沖到了21000點上方,階段漲幅超過40%。
數據來源:記者整理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含港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基金在這波行情中的表現。不少跟蹤港股市場的指數階段漲幅超50%,最高的超過60%,一些重倉港股市場的明星基金經理在經歷了2022年的回調后,也大幅“回血”,比如易方達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自2022年11月以來階段漲幅超過42%。此外,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也獲得超41%的階段漲幅,在該基金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包括騰訊控股、美團-W、藥明生物等港股,其中藥明生物從2022年11月1日的35.2港元一路上漲至2023年1月5日的最高71.3港元,階段漲幅超過90%。
其他基金經理方面,招商基金朱紅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競爭力,自2022年11月1日以來的凈值漲幅同樣也超過40%。從該基金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的持倉來看,前十大重倉股也有多只港股,包括宇華教育、希望教育、金蝶國際。
指數基金最高漲幅超60%
從2022年10月31日創下14597.31點的低點至今,恒生指數的階段漲幅已經超過40%。在行業主題方面,恒生科技指數2022年10月25日~2023年1月5日,區間漲幅更是超過60%;恒生醫療保健指數2022年10月12日~2023年1月5日,區間漲幅也達到50%。
受此帶動,多只跟蹤港股市場指數的基金也出現了大幅上漲。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5日,階段上漲超過50%的基金多達34只(份額分開計算),有的甚至超過60%,比如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
這些基金絕大多數為指數型基金,也有個別為主動管理型產品,比如華泰柏瑞新經濟滬港深、匯添富滬港深優勢精選、中郵滬港深精選、中融滬港深大消費。具體來看,以中郵滬港深精選為例,2022年三季報顯示,該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均為港股,包括美團-W、騰訊控股、快手-W、京東健康等。這些個股這輪上漲的幅度也非常大,比如騰訊控股,自2022年10月25日創下180.47港元的低價后,截至2023年1月5日,階段漲幅近85%;快手-W自2022年10月28日創下31.75港元的低價后,截至2023年1月5日,階段漲幅更是超過120%。
除了指數型基金跟隨指數不斷上漲,記者注意到,不少2022年前三季度陷入港股調整中的明星基金經理,在這輪行情中開始大幅“回血”。典型的如易方達的張坤,其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5日,區間上漲超過42%。從該基金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的前十大重倉股來看,包含騰訊控股、京東集團-SW、阿里巴巴-SW、香港交易所等港股,這些個股近期的表現普遍不錯。
除了騰訊控股,還有阿里巴巴SW,從2022年10月25日最低60.25港元一路上漲至2023年1月5日的最高103.8港元,階段漲幅超過61%;香港交易所從2022年10月31日的208.2港元一路上漲至2023年1月5日的最高365港元,階段漲幅超過68%。
港股布局應更重視中長期
值得一提的是,從2022年以來,隨著港股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表示非常看好港股市場,并紛紛加倉港股,還有的基金經理準備發行的新基金,投向重點也是港股。比如中庚基金的丘棟榮,即將發行的新基金——中庚港股通價值18個月封閉股票,合同中明確約定投資于港股通標的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
丘棟榮近期也談到對港股市場的看法,在他看來:“港股中代表我國傳統經濟基石的龍頭企業、央企;以及代表新興力量的公司如科技、醫藥等創新型公司,這類公司在港股市場估值定價便宜、基本面風險低,甚至不乏盈利彈性和成長性。”
另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由于港股近期的搶眼表現,部分渠道在營銷中也傾向于推薦投資于港股市場的基金,比如丘棟榮的這只產品就成了近期推薦的重點。
不過,港股市場在經過了這輪超40%的上漲后,近日在21000點上下震蕩,接下來會繼續上漲還是會有所調整,成了投資者新的疑問。
對此,德邦基金表示:“近期港股比A股更顯強勢,其主要原因是影響港股程度較深而影響A股程度相對較弱的非對稱因素,出現了積極或風險排除性質的變化。我們認為,港股短期已不可能再回到2022年10月底的低點,短期震蕩空間或將較為有限。”
“后續展望看,短期內港股震蕩格局可能延續,港股布局應更重視中長期視角,特別是港股里估值修復有望得到延續的領域。行業配置上,推薦關注以恒生科技互聯網、可選消費、交運文旅為代表的‘一體兩翼’,以及上游周期、公用事業、電訊業這三個國企聚集領域的估值提升機會。”德邦基金進一步指出。
封面圖片來源:數據來源:記者整理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