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7 23:27:49
離國家實驗室還有多遠?
每經記者|楊歡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558242
據河南日報消息,10月16日,中原純化制程實驗室、中原再生醫學實驗室等6家省實驗室在鄭州舉行集中揭牌儀式。省委書記樓陽生出席并講話,省長王凱出席。
樓陽生強調,這次6家省實驗室集中揭牌,標志著我省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進程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希望省實驗室加快高質量建設,多出高水平成果,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注入強大動能、提供戰略支撐。
要打造頂天立地的硬核科技力量。堅持“四個面向”,緊盯科技前沿、對標世界先進,邊建設、邊科研、邊聚人才、邊出成果,努力取得一批原創性、迭代性、顛覆性重大成果,力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
解讀:“成不了創新高地,就會淪為發展洼地”。早在2021年6月,剛剛履新的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河南省委常委會會議,強調“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是自那時開始,河南拉開了省實驗室建設大幕。
從2021年7月起,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3家省實驗室陸續揭牌運營,其后建設不斷提速,2022年5家,2023年8家,2024年2月4家,再到如今的6家……三年多時間過去,河南已經擁有省實驗室26家,平均每年建設近9家。
從研究領域來看,這些省實驗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與生物醫藥、食品科技、綠色低碳、納米生物學等多個前沿領域。從區域分布來看,以鄭州為核心,包括洛陽、三門峽、漯河、新鄉、南陽、平頂山、安陽、濮陽、許昌、信陽、鶴壁等12個城市均有布局。
在河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看來,河南的省實驗室體系建設“不是簡單的數量堆積,而是前瞻30年,整合全省優勢產業和創新資源,成為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體制改革試驗田和先導發展核心極。”
作為各類省級實驗室里的“最高級別”,省實驗室既是全省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更是沖擊國家實驗室的“種子選手”。自2017印發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中提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統籌布局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以來,全國多個省份提出以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后備軍”為目標組建省實驗室。
國家實驗室是戰略資源高度集中之地,一旦成功獲批建設,將成為地方匯聚科創頂級項目、頂級裝置、頂級人才、頂級成果的響當當的“金字招牌”。近年來,湖北、四川等地都已“圓夢”國家實驗室,河南有待突破“天花板”。
北京將拓寬專精特新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10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就《北京市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表示,要拓寬專精特新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包括落實“千帆百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程,持續推進“掛牌倍增”行動,支持“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對獲得股權融資的入板企業擇優支持。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申報北京證券交易所,提高企業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審核效率。
上海臨港全力打造民用航空城
10月16日,“2024上海民用航空產業發展大會”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舉行。活動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分別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四方簽署《共同推進大飛機產業發展三方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大飛機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同時,15家航空產業重點項目落地簽約臨港,涉及機體結構、復合材料、機載系統等核心環節,所有簽約項目涉及總金額超260億元。
《長株潭一體化重點任務清單》發布
據長沙發布消息,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日前正式印發《長株潭一體化重點任務清單》,具體包括重大項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三張清單。在重大項目清單中,湖南首次提出謀劃建設“一廳一道一園一廊四張網”,明確針對短板弱項和關鍵領域,實施八大項目36個子項目,所謂“一廳一道一園一廊四張網”,即湖湘綠廳、生態綠道、綠心國家植物園、湘江科教走廊,以及地上交通網、地下排水網、云上算力網、社會民生網。
多個常年閑置的高鐵站密集重啟
10月15日,和樂動車站正式開通運營,成為海南萬寧第三個運營的高鐵站點。該站于2010年建成,但鐵路部門(公司)認為該站周邊客流量尚未達到開通標準,周邊的市政配套設施尚未完善,一直未能投入運營。今年3月19日,海南省發改委表示,要“加快和樂站開通前各項工作,推動車站早日開通運營”。據第一財經消息,最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全國多地至少有6座一度閑置多年的高鐵站已經重新投入運營或正式開通。
住建部:為適應生育二孩需要,支持地方增加保障對象住房面積
10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情況。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為了適應生育二孩的需要,支持地方結合實際,增加保障對象住房面積,各城市政府結合當地實際,優化完善房地產政策同時,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底線。到今年年底,計劃讓450萬青年人、新市民能夠住進保障性住房。
在回應有關“虹吸效應”的問題時指出,從規律上看,“虹吸效應”是世界各個城市在發展過程當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人口、產業向城市群較大城市來集中。但是從影響上看,“虹吸效應”有利有弊,我們都會趨利避害。不同的城市和城市的不同發展階段,“虹吸效應”會對它產生不同的影響。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注重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戰略。因城施策,就是防止房地產領域虹吸負面作用的一種制度安排。
258家企業上榜上海外資百強 超半數企業設立在浦東
日前,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發布2023年度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百強榜,上榜的258家企業是在滬外商投資企業的核心力量。
統計顯示,這些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占上海參加外商投資年度報告企業總營業收入的33%;進出口總額占上海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的47%;納稅總額占上海參加外商投資年度報告企業納稅總額的34%;總就業人數占上海參加外商投資年度報告企業從業人數總人數的18%。
從百強企業的區域分布來看,超過半數的企業設立在浦東新區,共計137家,其中,118家注冊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另外,黃浦區以24家,靜安區以23家排名區域第二、第三位,臨港新片區和虹橋商務區分別有5家。
從上榜企業的國別/地區來看,來自美國的企業數量居首位,共83家,比去年增加4家,占比為32.17%,連續四年蟬聯第一。排名其后的為日本32家、德國28家。來自以上三個國別的企業在榜單中占據半數以上。
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北京極端通勤人口占比近三成
10月17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聯合發布《2024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報告以全國45個軌道運行城市為監測對象,將超過60分鐘劃定為“極端通勤”,用于反映城市職住空間的分離。
報告顯示,2023年,主要城市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12%,同比持平。22個超大特大城市極端通勤“零增長”。北京仍是極端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28%,同比持平保持改善。另有上海、重慶、天津、武漢和青島五座城市這一通勤人口比重超過15%。
此外,報告將居住地和就業地兩端均在軌道站點800米覆蓋范圍內的中心城區通勤人口比重劃定為“軌道覆蓋通勤”,體現軌道對職住空間的匹配和支撐程度。截止2023年底,42個地鐵運營城市軌道總里程超1萬公里,800米軌道覆蓋通勤比重總體平均水平是20%,其中,超大城市達到28%、特大城市17%。
另據報告,2023年度新增800公里軌道線路,覆蓋通勤比重僅提升1個百分點,單位新增軌道里程的通勤提升效益較2022年減少一半。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最高的4個城市,深圳35%、成都34%、武漢33%、廣州31%,年度新增軌道均未能有效提高通勤覆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