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5-01-02 21:18:25
在熱播劇《不討好的勇氣》中,女主角吳秀雅在生活和工作中害怕沖突,試圖讓每個人都滿意,然而卻沒有換來尊重。彈幕上很多人驚呼“演我”“嘴替”,其實都指向一點,劇如明鏡,映照出我們內心深處的“討好型人格”。
而2024年12月,360創始人周鴻祎發文稱“我覺得討好型人格很難賺大錢”,也迅速引發熱議。
“討好”,對于有的人來說,是被鍛打出的演技,對于有些人來說,早已內化成行為模式,阻礙著個人與社會的成長。
如果你有兩個蘋果,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會給朋友哪一個?電影《熱辣滾燙》里杜樂瑩說,減重前的她,會把兩個都給朋友。知乎上曾有一條提問:“懂事的孩子快樂嗎?”幾千條回答中,絕大部分是“不快樂”。
脫口而出的靈光,被逼仄的自我擋住了前路。為什么有的人身上松弛感滿滿,有的人卻不斷退縮領地,直至內耗呢?
問題歸因趨內,責任感過剩。辦公室有人說空調不給力,第一反應是,該不會是自己剛才沒把窗關好吧;聚餐不敢點菜,生怕不合大家的胃口……這類人常年為他人的感受和反應負責,卻讓自己陷入瑣碎又濃烈的內耗。
自尊水平低,強烈需要外部驗證。成長時期的陰霾經歷或創傷體驗,讓人習得要通過滿足他人的期待,來獲得高濃度的認可和關注。在親密關系和社交中,易被PUA的人,自我認知生長在別人的評價中。即使低到塵埃里,也沒有開出花來,因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要不斷尋求認同來澆灌自信。
害怕沖突,需要在趨同中尋求安全感。有人將“高配合度”當成職業素養的一部分,害怕被領導和同事貼上負面標簽;在生活中,他們視沖突為一種巨大的心理消耗,不如忍一忍,換一時云淡風輕。于是,讓自己的觀點扼殺在思考階段,隱匿真實想法,把自己藏在手機殼之后,那上面印著“你說的都對”。
“討好型人格”同理心的雷達也異常強烈。
他們常常疲于奔命,“好”者多勞。“討好型人格”容易陷入“好”者多勞的陷阱。知道你人好,又羞于說“不”,于是別人不愿意干的臟活累活,貼上“最有擔當”的標簽就可以甩給你,換來“好用”。畢竟,人性總趨向于用最少的阻力獲取最多的結果。于是,他們沒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真正的價值,發出自己的聲音。
也會匱于內耗,缺乏抵御風雨的自信心。有網友說,總是在奉獻的自己,常常心生怨恨,因為奉獻常常不被看見。確實,樂于奉獻的人,總是“努力成為受歡迎的人”,這樣的人設,是表面的舒適圈,也是心底深處的“畫地為牢”。退讓、迎合,一旦某天不能滿足對方的期待,負面評價來得比想象更快更猛,分分鐘成為摧毀自信的最后一根稻草。
隱匿想法,成為創新創造的枷鎖。勇于創新者進,善于創新者勝。創新是改革的內在要求,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一個求新求變的社會,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表達,是進步的重要路徑。而“討好型人格”因為害怕沖突和被拒絕,在“頭腦風暴”時總是選擇沉默,甚至沒有充分思考就跟在別人意見后“+1”。這樣,不僅限制了個人的發展潛力,還可能導致團隊決策質量下降。更有甚者,明明預見了風險點,但擔心被質疑、得罪人,而罔顧其發生,這些,對于創新性和效率都是一種無聲的傷害。
過去,我們聽過太多的說教,“如果別人不喜歡你,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如今,我們可以問一句,“如果別人不喜歡我,我該如何強大到可以不在乎別人喜不喜歡呢?”
屏蔽無謂評價對自信心的消磨。在“鍵盤俠”橫飛、“杠精”橫出的當下,更要善于識別建設性反饋與無意義批評,避免將所有負面意見都內化為自我否定,建立強大的自信邊界。
從取悅別人,到贏得尊重。學會設定合理的界限,對于違背自己價值觀、不合理甚至有踩紅線風險的要求,不要因為害怕沖突而選擇默然接受。用堅定的語氣,合理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反而會贏得尊重。
價值重塑,提升創新思維。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常常會打破人際關系的舒適區和安全感,但又怎樣呢,“痛并進步著”遠勝于“內耗著原地踏步”。不妨把關注更多地給自己,找尋自己熱愛的領域和事,為生活找到豐富支點,建立更多維的自我評價體系,才能有更強大的內核。
真正的生活,不應該是取悅別人而存在的假面表演,而可以是一場忠于自我的開放麥。讓我們勇敢地走上自己的舞臺,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本期話題
你會內耗嗎?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你有何心得?評論區聊一聊~
撰文/葉無遠 編輯/郭書瓊 梁慶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