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2025-08-11 20:52:22
如今,不少人流行八小時之外再做一份副業,身份轉換,俗稱“斜杠青年”。這股副業風,也讓很多體制內人士躍躍欲試。最近,四川遂寧船山區某單位公職人員孫先生,利用下班后的業余時間送外賣,受到不少網友點贊,也引起一些爭議。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零三條,已經對黨員領導干部違規兼職畫了紅線。公職人員做副業仍然備受爭議,關鍵還在那些紅線外的爭議。
副業非原罪。但副業若與公權交織,就可能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細看領導干部、公職人員觸犯紀律和法律的副業,無不游走于權力尋租的高危地帶。
比如,“影子股東”型副業。有公職人員利用職務資源經商辦企業,或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表面投資理財,實則是利用職權為利益輸送開路。此前,閬中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原主任鄭某某就帶頭組建“斂財團隊”攬私活,甚至為“名正言順”承攬更多業務,還借了公司印章,自己搖身一變成了幕后老板,在官行商,用手中的職權給自己攬生意。
比如,“權證交易”型副業。職稱證書掛靠成違規副業的重災區,建筑、醫療等領域尤甚——執業藥師證租給藥店,建造師證“賣”給建筑公司,“持證不在崗、收錢不服務”,為無職業資格的公司開綠燈,往往也接受企業賄賂。南京市公務員蒯某,將一級建造師資格證掛靠到某公司,收取“掛證費”,這36萬元最終被認定為受賄款項。
比如,“中介掮客”型副業。有的黨員、干部雖未直接經營商業、興辦企業,但違規從事有償中介活動,為銷售方和購買方、服務人和服務對象等雙方溝通信息和提供便利,居間牟利。所謂“中介內部信息”,不過是憑借自己的職務便利獲取。如此“中介”,實乃官商不分、與民爭利,擾亂營商環境,無黨性也無原則。
實際上,公職人員做副業引爭議,最主要的爭議就在那些公權力交織的灰色地帶。公職人員做副業,首要前提是嚴格遵循《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等相關規定,堅決避免公權私用。
即便合法合規,公職人員就能副業自由了嗎?對兼職送外賣的孫先生,就有不少質疑之聲,“公職人員送外賣,不太體面。”“會不會公權私用?”辯證看待這些聲音,才能辯證看待公職人員的副業。
公職人員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不體面”嗎?其實,公職人員也是普通人,也有養家壓力。正如兼職送外賣的孫先生所言,“沒覺得掉面子,都是服務行業”。公職人員,本職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并沒有高人一等,更不會因為從事了一些接地氣的工作,就掉了身價。恰恰相反,公職人員應該主動掉一掉這樣的身價,少一些“精英”包袱。此前,山東臨沂大學文學院某教師為做研究跑外賣、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位副處長為體察民生跑外賣……這些工作,其實也是公職人員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放下身份包袱、精英包袱,多在大馬路上和群眾聊天、交朋友,兼職收入事小,體察社情民意事大。
“公職人員身在職能部門,會不會公器私用?”這層擔憂,確實需要重視。作為公權力的行使者,八小時之外仍有這一身份。試想,交警跑滴滴,會不會在自己管轄的路段鉆攝像頭漏洞?領導干部有書畫創作、寫作等“雅興”,是否會被“有心人”圍獵?正如網友留言,“趙局,您這個短篇小說寫得太好了,我愿意出200萬元買版權”,這就是變著花樣行賄了。讓公職人員放心從事副業而不是放任副業,主動避免“灰色地帶”,才能讓公職人員放心,也讓群眾安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包容公職人員從事副業需求,但更要正視群眾對公職人員的副業憂慮。
身份切割,杜絕公權私用。一方面,公職人員有關單位,不妨結合自身單位所涉公權,劃清本單位人員兼職界限,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單位人員利用特權牟利;另一方面,公職人員做副業,自身也要做到身份切割,不妨主動詢問單位人事組織部門的意見,避免不知情中觸碰紅線,被別有用心者圍獵。例如,做健身教練的不可利用職務資源招生,做自媒體運營的不得利用公職吸粉,專業技能的服務對象必須與管轄范圍無交集。如是領導干部,權力涉及面較廣,講學、寫作、咨詢、審稿、書畫以及其他收入,也需如實申報。合規副業必須與職權隔離,才能避免公權被有意無意利用。
主次分明,以主業為事業。最近,“差點忘了以前是干嘛的”成為熱梗,形容轉型前后職業的風馬牛不相及。“差點忘了”就是提醒記住。作為公職人員,不能忘記為人民服務才是職責所在。實際上,很多公職人員的主業就并不好做,需要腳踏實地、勤勉精進,若副業過度占用工作時間,不僅可能因疲勞導致工作失誤,還容易在主業上作風懶散,何以作出不愧于人民的佳績?
當然,這也啟示組織管理部門:監督公職人員的副業,也保障主業的價值感。別讓基層在形式主義中消磨意志,讓基層解放精力,在實績中收獲遠超于金錢的價值感和獲得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