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8:17:42
過去一年,全球內容創作者面臨AI技術引發的流量沖擊。谷歌AI概覽功能上線后,新聞網站和博主點擊量暴跌,全球新聞網站月訪問量不到一年損失6億次。國內新聞平臺流量也現下滑“緊迫感”,而AI平臺流量大漲754%。在此背景下,一場圍繞版權的“保衛戰”已在全球范圍內打響。在AI時代,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創作者權益,實現可持續的利益分配,成為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難題。
每經記者|岳楚鵬 每經編輯|高涵
過去一年,全球內容創作者正面臨一場由人工智能(AI)技術引發的流量“大地震”。
自2024年5月谷歌推出AI Overviews(AI概覽)功能以來,用戶無需點擊即可獲取答案,導致新聞網站和獨立博主的點擊量暴跌。數據顯示,全球新聞網站的月自然訪問量從2024年7月的23億次驟降至2025年5月的不到17億次。國內來看,盡管AI概覽功能尚未引起劇烈波動,但新聞平臺的流量下滑已顯現“緊迫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查詢SimilarWeb數據發現,截至2025年7月,國內五大新聞與媒體應用的月度網頁訪問量對比2024年8月從約3.8億下跌至2.8億,共計下跌一億左右,跌幅約26.1%。與此同時,全球AI平臺流量卻呈爆發式增長。
面對流量“釜底抽薪”的沖擊,內容機構紛紛拿起法律武器。《紐約時報》向OpenAI和微軟索賠數十億美元,指控其“系統性盜用”數百萬篇文章進行模型訓練;國內知網也曾向AI搜索初創公司秘塔發出侵權告知函,最終秘塔妥協。
然而,如何在維權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流量,無疑是內容創作者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然而,過去一年,無論是依賴平臺流量的獨立博主,還是高度依賴點擊率的新聞媒體,都感受到了AI帶來的沖擊。
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全球新聞網站訪問量的急劇下滑。SimilarWeb報告顯示,全球新聞網站的月自然訪問量從2024年7月的23億次跌至2025年5月的不到17億次,不到一年,訪問量損失高達6億。這一驚人數字的背后,谷歌AI搜索的“鯨吞”效應是主要原因之一。
2024年5月,谷歌搜索正式推出AI概覽功能。這項功能允許用戶在搜索結果頁面直接獲取由AI生成的信息摘要,而無需點擊進入原始網站。盡管此舉旨在提升用戶體驗,卻對內容網站的流量造成了致命打擊。皮尤研究中心對2025年3月的搜索行為分析揭示,當搜索結果以AI概覽形式呈現時,用戶點擊內容網站原鏈接的比例僅為8%,遠低于沒有AI概覽時的15%。搜索營銷公司Semrush的監測也印證了這一趨勢,2025年3月,谷歌桌面搜索觸發AI概覽的比例已從1月的6.49%翻倍至13.14%。
Lisa Bryan的經歷是眾多受影響創作者的縮影。坐擁270萬粉絲,她的牛油果醬食譜曾多年“霸榜”谷歌搜索第一位,憑借精致的圖片和詳盡的步驟,每年在特定節日期間為她的博客帶來數億訪問量,支撐著她的全職團隊和可觀的年收入。然而,當谷歌AI概覽上線后,她的食譜內容被AI直接“抄錄”并展示在搜索結果頁面,用戶無需點擊其網站即可獲取完整信息。Bryan對此深感擔憂,認為自己的生計受到了嚴重威脅。
這種擔憂并非個例。由數千名獨立出版者組成的聯盟Raptive,已向美國國會遞交公開信,強烈譴責AI概覽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創作者內容,且不署名或提供報酬。SEO機構BrightEdge的報告也指出,盡管開啟AI概覽功能的網站搜索展示提升了49%,但點擊量卻“大跌”30%。市場分析機構Ahrefs甚至給出了更嚴峻的數字,認為AI概覽“直接奪走”了網站35%的訪問量。
SimilarWeb的報告進一步證實,自谷歌2024年5月上線AI概覽功能以來,網絡新聞搜索中未能轉化為新聞網站點擊量的比例從56%上升至2025年5月的近69%。與此同時,全球新聞網站的自然流量也從2024年中期的超過23億次訪問量峰值降至2025年5月的不到17億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ChatGPT中與新聞相關的提示詞使用量卻從2024年1月到2025年5月增長了212%。
圖片來源:SimilarWeb
國內市場,盡管百度等應用也陸續上線了類似AI摘要的功能,但整體流量數據尚未出現海外那般劇烈的波動。不過,新聞媒體的流量處境已開始顯現“緊迫感”。每經記者查詢SimilarWeb數據發現,截至2025年7月,國內五大新聞與媒體應用的月度網頁訪問量對比2024年8月從約3.8億下跌至2.8億,共計下跌一億左右,跌幅約26.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期間,網絡新聞應用的用戶規模已從8.11億人下降至8.0488億人,網民使用率從73.2%下降至71.7%。國內五個知名社交網絡和在線社區平臺2025年7月的月度網頁訪問量僅比2024年8月增長7000萬,約10.7%。
與此同時,國內AI平臺的流量卻急劇上升。SimilarWeb數據顯示,過去一年(2024年8月~2025年7月),中國五大AI網頁端應用的總月度網頁訪問量上漲了約4.2億,約754%。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下,國內內容創作者更多抱著“觀望和試探”的態度。
網頁月度訪問量 數據來源:SimilarWeb
一位專職游戲博主向每經記者表示,AI目前難以替代他們的工作,因為游戲攻略時效性極強,AI難以精準區分對應版本的攻略信息。此外,他的主要收入是靠商單,目前收入并未受到影響。該博主直言:“AI想偷就偷,反正都是三個月后就統統作廢的東西。”
而經常在網絡上分享開源教程的微信公眾號“小林coding”的作者小林則認為,他目前沒法識別AI是否有爬取他的教程。不過相較于AI引用他的內容不署名產生的失落感,他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認同感”,因為這表明他的教程是被AI認可的,并且還能通過AI影響更多的人。
對于流量方面的負面影響,小林表示可能有一點,但不是特別明顯。“因為大部分人其實可能用不好AI,所以自媒體的內容還是被很多讀者每日學習和閱讀。”
此外,小林還認為,自媒體的內容不光是單純回答問題,更是一個系統性學習的方式,這其中也包含了與作者互動的情緒價值。而這些是AI替代不了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流量被“蠶食”的嚴峻背景下,內容創作者和新聞機構紛紛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海外市場,訴訟浪潮此起彼伏。2024年10月,道瓊斯公司與《紐約郵報》將AI搜索初創公司Perplexity告上法庭。訴狀直指Perplexity未經許可大規模復制新聞報道,構建了包含數萬篇文章的數據庫,導致用戶無需點擊原始網站即可完整查閱報道,嚴重侵害了新聞出版商的流量與收入。訴訟要求法院禁止Perplexity使用相關內容,并銷毀其數據庫。
與此類似,《紐約時報》則將矛頭直接指向OpenAI和微軟。2023年12月,《紐約時報》在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兩家公司“系統性盜用”數百萬篇時報文章,訓練其大模型并在產品中未經許可展示結果,要求“數十億美元”賠償。訴訟文件中還展示了ChatGPT輸出時報付費內容原文段落的截圖,作為“鐵證如山”的侵權證據。
然而,《紐約時報》并未完全拒絕與科技巨頭的合作。2025年春季,它與亞馬遜達成協議,允許后者使用《紐約時報》相關內容。同一時期,新聞集團(News Corp)與OpenAI簽署多年授權協議,《金融時報》也向ChatGPT開放其新聞摘要。這種“訴訟與合作并行”的局面,折射出傳統媒體在AI時代的尷尬處境:既要維護版權與流量,又不得不在潛在的新分發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國內,類似的摩擦也已浮現。2024年8月,知網向AI搜索初創公司秘塔發送了一封長達28頁的侵權告知函,指控其未經授權使用知網數據庫中的文獻內容。最終,秘塔選擇“妥協”,宣布不再收錄知網文獻的題錄與摘要數據。
監管層面,此前已明確劃定原則性底線。根據2023年8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AI服務提供商在訓練數據處理時,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然而,這一規定更多停留在“框架層面”,對于AI搜索生成內容是否構成復制、改編,仍缺乏細化的“司法指引”。
騰訊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朱開鑫和騰訊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金佳玥在題為《檢索增強生成(RAG)的版權新關注》的文章中表示,大模型輸出的內容可能侵犯復制權、改編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他們以《北京高級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為參考指出:“未經許可在被訴侵權作品中使用原作品表達但未形成新作品的,屬于復制行為;若形成新作品,則屬改編。”他們進一步強調,如果生成整合輸出的內容,在重構原作品表達的基礎上,也具備了獨創性的新表達,則構成版權侵權。
然而,AI帶來的并非只有沖擊。若能妥善解決版權與署名問題,生成式軟件同樣可能成為創作者的“新機遇”。例如,AI可以幫助小型出版者提升分發效率,讓內容跨越語言障礙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對個人博主而言,AI助手也可能成為內容創作、剪輯和推廣的“增效工具”。但前提仍然是明確的規則與可持續的“分成機制”,否則創作者難以在這場技術浪潮中安心投入。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