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13:45:22
主筆|曾子建 每經編輯|袁東
今天(9月2日)的A股確實有點“嚇人”,高位標的紛紛殺跌,低位個股則逆勢走強。在此背景下,市場對港股走勢也難免生出一絲憂慮:好不容易重拾強勢的港股,后續將憑借什么延續上行態勢?
先看A股,短期調整實則在預期之內。前期市場漲勢過猛,熱度攀升后的階段性降溫本就屬于正常節奏。至于港股,盡管短期可能受A股調整情緒傳導而出現波動,但從中期維度看,或許不必過度悲觀。
評判港股的強弱,首先要聚焦核心指數,比如恒生指數與恒生科技指數。
今年以來,恒生指數累計上漲27%,恒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達28%。表面看,這一表現遠超上證指數不足15%的漲幅。但上證指數早已“失真”,衡量A股真實強弱,更需參考創業板指與科創50指數 —— 這兩大市場人氣指標今年以來均上漲約35%。從這一角度看,港股的表現其實落后于A股。不過自7月下旬以來,港股基本呈現 “一步三回頭” 的震蕩上行格局,走勢反而顯得更為扎實。
再深入剖析港股自身的基本面。
目前恒生指數包含85只成分股,9月8日調整后將擴容至88只,中國電信、京東物流、泡泡瑪特將新晉納入。從行業權重分布來看,以銀行、保險為代表的金融業,與以騰訊、阿里為核心的資訊科技業,兩大板塊合計占比超五成;消費、地產、醫療、電訊、公用事業等行業則瓜分了剩余權重。
由此可見,未來港股要維持強勢,關鍵要看兩大支柱:一是金融業,二是阿里、騰訊等科技龍頭。作為香港市場的“壓艙石”,金融業向來穩健運行,只要不出現系統性風險,其支撐作用便無需多慮;而阿里、騰訊近期的走勢已顯積極信號,若這一趨勢得以延續,港股維持強勢便有了重要依托。
至于消費(尤其是新消費)與醫療保健(尤其是創新藥)賽道,雖說是投資港股獲取超額收益的核心領域,但前期已積累較大漲幅,未來能保持穩定、不出現大幅回調已屬不易,暫不宜對其短期再沖高位抱有過高期待。
綜上,有一點必須明確:港股仍是一個高度看重估值邏輯的市場。估值合理時,全球資金會主動涌入;一旦估值偏高,資金撤離也十分迅速。短期一兩天的漲跌難以預判,但只要看清市場核心驅動邏輯,就能把握大方向。對于當下的短期調整,或許反而為布局提供了不錯的機會。
(作者郵箱:44900418@qq.com)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