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戴上手套打麻將、穿上外骨骼走路:看四川智慧醫療的“硬核”實力

四川發布 2025-09-02 20:42:50

8月7日,67歲的陳伯在家中打開連著電視的APP,戴上黑色手套開始“抓取”電視里的各類物件,當虛擬物品碰撞的瞬間,手套傳來握住實物的觸感,他因腦卒中偏癱的右手無名指微微顫動。同樣的情況正在多地上演。在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的康復科內,正在進行恢復訓練的趙大爺穿上“外骨骼裝備”,伴隨著機械腿的助力,一步一個腳印穩穩前行……

在社會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隨著智能設備和系統的廣泛應用,曾被視作科幻場景的智慧康復醫療,已經逐步走進醫院、社區里寬闊的訓練室,甚至是家庭的客廳與廚房。

康復不再單調

當麻將游戲引入康復訓練

“再摸一個五萬,就能和牌了。”在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記者體驗到了這款完全“四川芯”“四川造”的A2上肢訓練機器人。當手臂放上手柄,機器會提供阻尼,隨著不時地移動手柄,模擬抓牌、打牌的動作,記者需要用一定力量才能將“牌”打到正確的位置……這種看似“打麻將”的行為,實則是在進行上肢康復鍛煉。

“都說傷筋動骨100天,康復訓練耗時更長,更別說腦卒中的恢復了,很多老人跑三次醫院就放棄了。”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上肢康復機器人項目負責人張泰略告訴記者,傳統意義上的康復鍛煉較為枯燥,動作較為機械,病人難以堅持,且難以達到手腦并用的鍛煉效果。

基于此,團隊將《健身環大冒險》的“成癮”機制引入醫療領域:完成“7+3”數學題時,需將手柄移動到代表數字10的動畫位置,答對會觸發正確音效;麻將游戲中,則需要模擬動作進行洗牌,再通過手柄將牌移動到隨機位置才能順利打出。這種“川味”十足的游戲設計成為突破口,既包含認知挑戰,需要患者用大腦思考如何贏得游戲,又有肢體運動的訓練,從而實現了“認知-運動雙康復”模式。

“每天20分鐘的訓練,讓康復不再單調。”目前,在成都“今福蓉長者之家”等多個養老院康復訓練室里,這款設備已成最搶手的“玩具”。

技術突破仍在加速。在研究院的演示廳,張泰略給記者戴上手套,這款“手部康復訓練機器人”也沿用了“游戲”邏輯,由動力手套、主機、鏡像手套三部分組成,通過機械輔助來增加康復患者關節活動度和緩解肌張力。

隨著幾次手掌攤開、握拳,記者感覺有力量引導手指被動收緊、放松,反復幾次動作后,靈活度、開合范圍等各項數據顯示在屏幕上,后續對應的訓練計劃也自動生成,并推薦了合適訓練的游戲。在一款抓取物品的游戲訓練中,還能明顯感覺到手部傳來不同物品的觸感。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款康復訓練機器人都能夠通過實時交互獲取用戶的力量、速度、活動范圍等數據,進行智能評估,并結合大模型生成能力,為不同年齡與康復需求的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訓練方案。

在張泰略看來,這兩款機器人的突破在于近乎百分百的國產化率,從硬件、電路到算法、軟件都做到了全線自研,打破了過去長期依賴國外零部件與核心技術的局面,是對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的全新探索;其次,輕量化的設計讓這兩款機器人能走進社區,走近用戶的家中。

談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空間,他表示,下一階段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術,通過交互,讓機器人實時掌握患者的情況,收集相關信息自動生成專屬于每位患者的個性化康復訓練目標和任務,“讓訓練更加生動有趣,再進一步提高依從性。”

在醫院里的“黑科技”

看外骨骼機器人如何重塑康復之路

今年以來,從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布會到廣交會,再到西博會,外骨骼機器人輔助康復的消息屢見報道,引發廣泛關注。走出展會,走出工廠,進入醫院康復科的外骨骼機器人到底如何?

鋼鐵“骨骼”加綁帶、馬達配傳感器……穿上這身“機械衣”,脊髓損傷患者趙平(化名)就能重新站起來,在機器人的輔助下一步一步自主走動。這充滿科技感的一幕,是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利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場景。

“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可穿戴設備,它既具備外骨骼的輔助增強功能,又融合了機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輔助行動障礙者進行康復。”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陸必波告訴記者,在臨床康復上,這項技術徹底革新了康復理念與實踐,它突破了傳統“坐位→立位→行走”的漸進模式桎梏,使患者在臥床期結束后便能立即開展真實的步行訓練,精準把握住傷后3-6個月的黃金康復窗口。

顯然,針對不同病癥的患者,外骨骼機器人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對于腦卒中患者,設備搭載的CPG中樞模式發生器可生成毫米級精度的生理步態,高效矯正97%的劃圈步態等異常模式;而對于脊髓損傷患者,尤其是完全性截癱群體,外骨骼機器人融合腦機接口技術,通過解讀患者運動皮層信號實現“意念行走”,激活神經通路重建功能。

臨床實踐印證了顯著成效。“以慢性中風患者為例,使用外骨骼訓練4周后,步速、步頻提升,步長對稱性顯著改善。”陸必波介紹,患者步態對稱性明顯改善,神經可塑性增強。更令人振奮的是,融合游戲化設計和實時反饋的智能系統,將患者訓練參與度提升了40%。

目前,在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康復科,不少腦卒中患者、脊髓損傷患者、骨科術后患者、老年肌少癥與衰弱人群都成為這臺外骨骼機器人的“粉絲”。醫院康復科醫師介紹,目前來看,患者進行每次30分鐘、每周5次的短時高頻訓練,比單次長時訓練更有效。

當下,隨著銀發經濟的火熱,康養業務的內涵和形式也在不斷拓展。外骨骼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借助人工智能,逐步專業化,亦或是逐漸輕量化,答案或許在于兩者的深度融合。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人工智能將驅動設備更精準地理解個體步態差異與康復需求,實現個性化動態適配;同時,材料科學與仿生設計的突破將推動外骨骼向輕便化、穿戴無感化演進,讓外骨骼機器人成為延緩失能、維持社會參與的關鍵支持。

打造智慧康復醫療新高地

四川這樣落子布局

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挑戰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康復服務的迫切需求,四川省正積極布局,將智慧康復醫療作為推動健康產業升級和應對“銀發浪潮”的關鍵舉措。

2024年8月,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5部門聯合印發《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全面激發衛生健康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加強人工智能、可穿戴、精準監測、康復輔助、適老性產品和智慧健康產品的研發和臨床應用。

同期,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疾控局聯合印發的《科技創新推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發展工作方案》中則提到,強化智慧醫療健康裝備應用,培育可復制、可推廣的5G智慧醫療健康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醫療機構、醫養結合機構、第三方診斷/檢驗中心等向防、診、治、康、護、養一體化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協調發展。

據了解,目前,四川正大力支持本土科研機構與企業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強調“四川芯”與“四川造”,致力于在康復機器人硬件、核心算法及人機交互等關鍵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從而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被納入2024—2027年四川省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重點攻關領域。四川將推動研發護理機器人、柔性穿戴設備、人工智能需求評估-預警模型、心理護理等數字護理產品,集成互聯網醫療平臺,構建醫院-社區-居家三級聯動的全程智能護理體系,通過智能數據采集-評估-預警-監測-干預,形成人文、智慧與科技的康養護理產業生態,助力健康老齡化。

在智能健康支持設備研究方面,研發居家智能健康監測檢測、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遠程監護設備、仿生機械、照護機器人、康復輔助器具,提供健康管理、康復指導、康復運動、居家照護、心理干預等智能適老化支持,推動健康管理實現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從短流程管理向長流程管理轉變。

與此同時,在服務模式上,2025年4月,四川省啟動“智能化康復中心”建設,在地級市主城區和人口大縣建設50個智能化康復中心,覆蓋15個市(州)30個縣(市、區)。依托緊密型醫聯體,四川將統籌家庭醫生、基本公共衛生、“健康管家”等服務供給的整合,加快建立“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延續性健康管理模式。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无遮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 亚洲性爱女色在线视频 | 亚洲区少妇熟女专区 | 亚洲免费国产综合网免费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aⅴ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