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央媒看四川丨科技賦能好“豐”景 解鎖農業“智”管新范式

央視新聞 2025-09-08 20:17:55

9月7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五個節氣——白露,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白露時節,晝夜溫差加大,露水凝結成霜,是秋收的關鍵時期。此時,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水稻也逐步進入成熟收割階段。

風吹稻香 田間測產忙

這兩天,地處“天府糧倉”核心區、位于成都平原南部的眉山市永豐村,正迎來水稻收獲季。今年水稻收成如何?田間有什么新變化?

這兩天,永豐村的稻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其中最特別的是這片1500畝的水稻中試基地,主要承擔著水稻新品種篩選和栽培技術試驗等工作。田間,四川農業大學水稻專家馬均教授正帶領團隊對水稻進行測產,“要測兩個新品種,從田間表現來看,應該是非常好的。”

作為四川省目前唯一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研發平臺,這里每年都會種很多品種的水稻。這批水稻就是去年引進的79個品種之一,最初只種了一畝,因表現突出,今年進入中試放大試驗,擴種到300畝。測產是中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通過現場勘察、科學測算等方式精準掌握它的單產數據。

經過測定,兩個品種的畝產分別為906公斤和847公斤,科研人員還會通過一系列研究,進一步驗證品種性能。而類似這樣的工作,在最近豐收季里,幾乎每天都會進行。

2016年至今,永豐村已累計引進、試種國內外優質品種超600個,篩選出當地適種的優質高產新品種30多個,還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精準條播育插秧技術等一批農業新技術,已經在四川全省推廣。

AI驅動精準種田

解鎖農業“智”管新范式

水稻從初春育秧,到三夏插秧,再到秋收,長達數月的田間管理,是農業生產中的“硬骨頭”。傳統人工管理模式在效率、精度上的短板愈發凸顯,如何提高效率、更加智能高效,成為保障作物豐產的重要課題。而在四川的田間地頭,農業巡檢機器人與“智慧大腦”系統的落地應用,成為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

在四川成都新都區稻菜現代農業園區,4.19萬畝水稻已經灌漿,進入籽粒充盈、養分積淀的最后沖刺階段,由當地自主研發的農業巡檢機器人已經代替人工,正在進行巡檢工作。

巡檢機器人研發團隊成員 賴世洋:我們這個巡檢機器人可以通過規定的路線,完成自主導航。在行進過程中通過搭載的黑光相機,完成數據采集。結合我們AI大模型的數據庫,完成病蟲害的識別。比如根據機器人采集的照片,識別出來是福壽螺。

目前,農業巡檢機器人已能識別水稻、柑橘、葡萄等農作物的常見病蟲害,且隨著使用場景的拓展,其數據庫持續完善,病蟲害識別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

“足不出戶”輕松管理上百畝稻田

一個水稻新品種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前,需要在田間完成區域試驗,對新育成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和品質進行全面的鑒定。在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今年試驗種植了1700畝308個品種的水稻。往年這個時候,農技人員得天天往田里跑。如今,裝上了“智慧大腦”,農技人員足不出戶便能輕松管理上百畝稻田。

數字農測儀研發團隊成員 江平:這臺數字農測儀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太陽能電池板是它的供源終端。下面三條線,分別接了三個核心要素的數據采集終端,分別是土壤數據、環境數據、作物的冠層水分溫濕度的數據。

這些數據匯聚到云端后,由AI模型進行深度分析,不僅能精準預測農作物生長周期、預估產量,還能提前7到10天預警病蟲害風險,并自動生成個性化的農事操作“處方”。讓農戶從“被動防治”轉變為“主動預防”。目前,這套系統已應用于水稻、小麥,未來還將拓展至玉米、茶葉、蔬菜、果樹、中草藥等多種作物。

隨著智慧農業技術向更多作物拓展,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科技興農”在田野間落地生根。

無人化植物工廠 生產效率提高超百倍

在位于四川成都天府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里,有一座無人化植物工廠,比起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它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一百多倍。

一株農作物如果沒有陽光、沒有土壤,它還能茁壯成長嗎?在位于四川成都的全球首座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里,或許能找到答案。

“在這里,一顆生菜,從種子到采收僅僅需要35天,和傳統栽種方式比起來,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而一年的時間里,這樣的生菜,可以采收至少10茬。”總臺記者姜鵬翔介紹。

植物工廠內,4組8.8米高的栽培架整齊排列,每個栽培架有20層,密集種植著不同生長階段的實驗用生菜。隨著電腦下達指令,機械臂精準抓取菜苗,穩穩定植到栽培板上,隨后由運輸機器人將其送至對應“樓層”,實現生長周期內的全程無人化操作。

除了全程自動化,這兒的作物長得還特別快。而“加速”的秘密之一,便來自這些小小的LED燈珠。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潔:藍光能讓根系更發達,便于植物后期的生長。紅光會促進作物的營養生長,讓它長得更大更好。我們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配比不同的光配方,那就能收獲更多的產量。

目前,科研團隊已研發出涵蓋72種作物的1238種“光配方”,讓光效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助力各類作物快速成長。在這個僅200平方米左右的植物工廠,滿負荷時,蔬菜年產量可以超過50噸,生產效能較普通農田提高了一百多倍。

這座大樓的驚喜還不止于植物工廠,它更像是一個未來世界里的“農業樣板間”。

在4樓,智慧循環水養殖工廠正在運行,不同魚類在池里暢游;

在5樓,上百個菌包置于架上,正在開展食用工廠化品種選育;

7樓,則是屋頂農場,為都市農業空間拓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垂直農業大樓生產技術員 李濤:智能水循環養殖工廠配備了糞便收集、沉淀以及硝化反應等全流程系統,可以精準調節不同水產的需求。同時產生的廢水會被運送到負一樓水肥中心,進行反應之后轉化為營養液,再為一樓作物進行反哺。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二区久久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日韩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 | 香港三日本三级三级少妇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