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5-09-12 21:16:17
從阿壩州草原上披“保暖衣”的牦牛,到崇州農田里忙碌的植保無人機;從成都平原的淡水魚養殖保險,到涼山州的特色水果價格保障,特色農產品保險正成為四川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助力器”。
9月10日,第十三屆國際農業保險大會召開,一組數據引發關注:2024年全國特色農產品保險平均覆蓋率僅8.7%,保障深度不足。在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背景下,特色農險如何破解“覆蓋率低、保障弱”難題,更好服務四川鄉村振興?
現狀:
規模快速增長背后仍存“短板”
“從2022年的15.3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42.8億元,三年增長1.8倍,平均增速全國第一。”大會現場,業內專家袁純清用“強勁勢頭”形容四川特色農險發展成績。
這一成績得益于四川對特色產業的精準施策。阿壩州財政對特色農險補貼比例達45%,高于成都平原的25%,為高原特色產業筑起“風險緩沖墊”;安盟保險十多年前在成都推出淡水魚養殖保險,成為全國漁業保險率先落地樣本。
但亮眼數據背后,短板突出。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長保指出,特色農險普遍面臨“小散弱”問題。
數據顯示,2024年特色農產品保險平均覆蓋率遠低于三大糧食作物近90%的覆蓋率,漁業覆蓋率不足5%。中國水產品自1985年起產量居世界第一,保障缺口顯著。
專家認為,“保障不足”與農業特色產業多樣性密切相關。以四川為例,除川酒、川茶等大宗品類,更多是“一村一品”小眾產品,常面臨“數據缺失”難題,缺乏長期產量、價格、災害損失數據,導致保險產品定價不合理、理賠損失評估難,增加機構運營成本,影響農戶投保體驗和意愿。
此外,財政壓力也制約特色農險推進。與會專家分析,雖然各級財政提供保費補貼,但比例較低、申請流程長,地方財政承壓,難以全面覆蓋需求,部分特色農險推廣受限。
破局:
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探索創新路徑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尤其是資金不足的困擾?
整合產業力量賦能農業發展,是方向之一。袁純清提到:“我了解到四川正準備將農業產業鏈中的部分環節整合為項目,對項目補助農業保險資金。”他認為,通過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舉措賦能農業,或許能緩解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
降低成本也是破局的關鍵手段。“崇州的農民告訴我,現在離開了無人機,都不知道該怎么種地了。”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調研時發現,在崇州的高標準農田里,保險工作人員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勘災”技術巡檢作物,能實時掌握土壤墑情、苗情、病蟲害發生率;更關鍵的是,通過3D建模可將定損誤差降至5%,大幅節省了人力成本。此前定損時難以精準判斷的生豬重量等問題,如今借助虛擬場景技術已能精準解決。張紅宇說,科技手段的應用能大幅提升精準度、降低人為勘災誤差,同時通過規模化應用節省勞動力、人力物力及運輸成本,最終降低農業保險交易成本。
“保險+”的創新模式也在四川多點開花。
作為生豬養殖大省,四川借鑒“財政+保險+期貨”的成熟經驗,開展生豬價格保險試點。袁純清給出數據:“2023年全國‘保險+期貨’業務保費已達59億元,涉及生豬、玉米、雞蛋等10個品種,四川的試點正是對這一模式的本土化探索。”
針對小農戶投保難、分散風險能力弱問題,四川探索多元協作模式。一家參會保險機構表示,正積極推動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組織農戶集體投保。張紅宇指出,規模化經營是關鍵,通過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組織集中投保,可擴大風險池、降低單位成本,讓小農戶更好對接保險服務。
建議:
全方位發力構建特色農險“多層次體系”
“要讓特色農險成為鄉村振興‘助推器’,需從制度、資金、服務三方面發力。”與會專家建言獻策。
資金支持上,袁純清建議借鑒湖南差異化政策,對千億級特色農產品產業給予8%—10%降費補貼,超賠100%—150%部分補償30%,最高100萬元/項目績效獎勵;他補充說,上海10%—60%、部分品種90%的保費補貼及“高保障低補貼、低保障高補貼、高收益品種低補貼”的方式值得參考。
產業與服務方面,專家認為特色農險要聚焦縣域富民產業,這類產業經濟價值高、帶富能力強、風險防范需求迫切。趙長保建議圍繞產業鏈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支持保險機構為土特產產業定制全鏈條保險方案,創新產品滿足需求。針對偏遠地區痛點,有專家提出以區域為單位整合數據,如成都崇州、郫都建數據平臺匹配保險服務,探索“銀保合作”補充服務觸點。
機制完善方面,與會專家建議保險機構聯動農業農村、氣象等部門,用權威實時監測數據做風險評估與定價,聯合再保險公司、農擔公司構建多層次風險體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