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8 16:30:17
近日,萊紳通靈持股5%以上股東寧波寧聚發布擬減持公告,計劃于2025年10月17日至2026年1月16日減持不超過1.00%股份。寧波寧聚2024年8月入股,持股僅1年多,按當前股價計算浮盈超1億元,浮盈率高達144.37%。今年以來,萊紳通靈因業績反轉、熱門概念加持,股價年內最大漲幅達170.89%。
每經記者|章光日 每經編輯|吳永久
近期,珠寶首飾零售商萊紳通靈持股5%以上股東寧波寧聚發布擬減持的公告。今年以來萊紳通靈的股價表現強勢,年內最大漲幅達1.71倍。而擬減持的大股東入股萊紳通靈僅1年多時間,目前浮盈超過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至2024年,萊紳通靈的凈利潤曾連續7年下降。不過,今年上半年,公司業績出現反轉,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263.52%。
萊紳通靈的業績為何反轉?大股東又為何選擇減持呢?接下來每經資本眼專欄記者就來詳細探究一番。
萊紳通靈主營珠寶首飾的品牌運營管理、產品設計研發及零售,所處行業為珠寶首飾零售業。公司深耕“藝術黃金”賽道,目前已形成全品類珠寶產品矩陣,旗下核心產品系列有傳世金、王后珍珠系列等。
2017年之后,萊紳通靈的凈利潤連續7年下滑。2017年萊紳通靈的凈利潤創下新高,達到3.09億元,隨后公司凈利潤持續下降,到2024年,凈利潤已經變為虧損1.84億元。萊紳通靈的股價表現和其業績表現基本一致。以前復權方式計算,2018年萊紳通靈股價最高漲至31.27元,隨后進入漫漫下跌之旅,到了2024年,公司股價最低跌至3.27元。相較于2018年的高點,萊紳通靈股價最大跌幅接近90%。
由于鑲嵌類黃金首飾產品熱銷,2025年上半年,萊紳通靈的業績大幅改善,實現凈利潤6060.94萬元,同比增幅高達263.52%。萊紳通靈2025年半年報顯示,黃金消費市場表現與整體消費復蘇態勢出現顯著分化。根據中國黃金協會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總量同比下滑3.54%,其中黃金首飾消費量同比下降26%。在高金價與消費偏好遷移的雙重壓力下,行業結構性升級趨勢凸顯,具備強設計感與文化情感附加值的差異化黃金首飾產品受到市場青睞,其中鑲嵌類黃金首飾正加速成為行業增長新引擎。
此外,萊紳通靈還具有谷子經濟(IP經濟)等熱門概念。萊紳通靈2024年半年報顯示,品牌力是公司核心的競爭優勢之一,“Leysen1855”擁有百年歐洲王室珠寶供應商資質,是有文化內涵的全場景高級珠寶品牌,獨特的“王室IP”品牌定位給公司帶來了不同于同行的品牌差異化競爭力。
由于業績改善、熱門概念加持等原因,2025年以來萊紳通靈的股價表現強勢。2025年5月份,萊紳通靈股價最高漲至14.98元,年內最高漲幅達到170.89%!若以2024年的低點來計算,不到兩年時間,公司股價最大漲幅則達到3.58倍!
2025年9月17日晚間,萊紳通靈發布了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該公告顯示,寧波寧聚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821.32萬股,持股比例5.31%,其計劃自2025年10月17日至2026年1月16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343萬股,減持比例不超過1.00%,而減持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
(圖片來源:截圖自萊紳通靈公告)
寧波寧聚入股萊紳通靈僅1年多時間。根據萊紳通靈2024年8月份發布的關于股東協議轉讓股份完成過戶的公告,寧波寧聚以協議轉讓方式獲得公司1821.32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31%),過戶日期為2024年8月14日。根據萊紳通靈發布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寧波寧聚),此次協議轉讓的轉讓單價為4.26元/股,共計股份轉讓價款為人民幣7758.82萬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寧波寧聚仍為萊紳通靈的第四大股東。而在發布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的下一個交易日,萊紳通靈股價下跌4.93%,收盤價為10.41元,市值為35.71億元。2024年至今,萊紳通靈并未進行過現金分紅,因此可直接用當前收盤價來計算寧波寧聚的浮盈情況。據每經資本眼專欄記者測算,截至2025年9月18日,寧波寧聚的浮盈高達144.37%!浮盈金額高達約1.12億元。若寧波寧聚以10.41元減持343萬股,那么其套現金額將超過3500萬元。
寧波寧聚入股萊紳通靈,是基于對公司發展前景和投資價值的認可。該如何看待此時的減持行為呢?對此,每經資本眼專欄記者致電萊紳通靈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減持是股東的選擇,公司沒有辦法替代股東回答。
免責聲明:本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交易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7832234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