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21:23:57
2025年“雙11”無縫銜接國慶中秋,京東10月9日現貨開賣,抖音同日開啟,天貓15日啟動預售。消費日趨理性,但“雙11”仍是平臺商家年末大戰。京東投入20億元搶商家,簡化玩法;天貓打通Lazada,發力近場閃購。即時零售競爭激烈,或延續外賣大戰力度。專家稱“雙11”期間平臺加碼激勵旨在調動商家積極性,消費者則將更看重國補后的優惠力度,預計大促整體規模還是會有增長。
每經記者|王郁彪 每經編輯|余婷婷
無縫銜接國慶中秋雙節“超級黃金周”,2025年“雙11”即將全面啟動。
9月29日,京東宣布,2025年京東“雙11”將于10月9日晚8點現貨開賣,相較去年提前了5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抖音電商“雙11”也在同日0點開啟。天貓則稍晚,于10月15日開啟預售。
更長的賽程,更急的“搶跑”。“雙11”走過第17個年頭,已從2009年的單日促銷,逐漸被拉長為超過一個月的周期。電商十年嬗變,各類促銷節幾乎塞滿全年,消費理性逐漸回歸。但對平臺以及商家端而言,“雙11”仍然是年末最硬的一場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07692555
“官方直降、低至1折”——雖然京東對消費端的補貼簡化為了8個字,但給商家的補貼和激勵絲毫沒手軟,將先投20億元紅包及億級流量作為廣告激勵,“招兵買馬”火力全開。
天貓則在“雙11”前完成與Lazada的系統打通,還提出天貓超市走向近場閃購。過去兩個月,天貓超市閃購從全國20城擴展至31城。這個“雙11”,即時零售的競爭或將延續外賣大戰的力度。
雖然各類大促節點在直播間全年無休,但抖音、快手電商還是為了本次“雙11”早早召開了商家大會,嚴陣以待。
“招兵買馬”,京東砸20億元搶商家
突破“10月中旬”的大促消費心理關口,今年京東“雙11”直接銜接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京東解釋稱,選擇這一節點,消費者會有充裕的選購時間。此外,京東對已經簡化幾年的促銷玩法再次進行簡化,不用湊單,單件商品價格立減,低至1折。
內容生態方面,京東升級了店播“集合店”模式并設百萬元現金獎勵,同時啟動達播“嚴選達人”計劃等為短視頻提供現金與流量扶持。
記者還了解到,第四季度,京東內容生態還將對外發布“超級測評服務商”激勵計劃,主要面向優質內容機構與服務商,提供350萬元專項現金支持,以及頭部商品優先匹配等服務。同時還會建立階梯式獎勵機制,單機構最高可獲100萬元激勵。
而與消費端簡化為一句話的促銷玩法不同,今年“雙11”京東在商家端真金白銀地下了“猛料”——投入20億元的紅包及億級流量,升級大促廣告激勵。在商家拉新方面,針對服務商,京東推出了高額現金與GMV返點激勵。若成功招募中小商家入駐,單個服務商最高可獲200萬元激勵。
對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對內容電商的加碼激勵,能夠看出京東想盡快補全電商業務拼圖。“現在很多電商交易都是通過直播帶貨和內容短視頻直接促成的,這個新的電商流量入口,京東必須在頭部位置占據一定規模和量級。”他進一步表示。
“外賣大戰”后 ,近場電商成“雙11”焦點
今年“618”正值外賣平臺補貼大戰期,因此外賣業務的爭奪成為這場年中大促的焦點。不過,“雙11”將至,各家關于外賣業務的大促補貼尚未透露風聲,但即時零售無疑將繼續參戰,在外賣大戰的余熱下,競爭可能也會變得更加激烈。
京東方面對記者表示,京東秒送通過標準化的開放接口,無縫打通“小時達”“到店取”等核心消費場景,從商品管理(上架、搬品等)、訂單售后管理到履約配送的全鏈路數據實時同步與協同。
天貓超市也明確了今年“雙11”的目標,走向近場閃購。數據顯示,7月13日天貓超市“半日達”接入淘寶閃購后,到8月7日訂單量突破100萬。過去兩個月,天貓超市閃購也從全國20城擴展到了31城。
談到近場電商,海豚智庫創始人、電商分析師李成東通過微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場電商主要的競爭邏輯或許并不聚焦在價格方面,從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其競爭焦點更多落在體驗差異化上。特別是像京東、阿里這種從傳統電商模式轉型的,也會把重點放在體驗差異的構建上。
“在略有區別的即時零售方面,整體來講美團和京東秒送可能還是會更有優勢。天貓超市閃購等的持續發力,目的還是想把訂單從美團等對手中轉移到自己平臺上。目前是以培養用戶習慣為主,因此有一些較大的補貼動作也在情理之中。”李成東接著分析道。
盤和林則認為,作為外賣“補貼大戰”的延續,即時零售肯定是今年“雙11”各平臺的競爭點。“雖然相對于傳統電商,即時零售的確在履約等方面有優勢,但各大平臺依然需要積累經驗,做好與自身其他線上業務的協同。”他表示。
對于“雙11”整體的趨勢和變化,盤和林預判,今年消費者可能會更加在意疊加“國補”后的優惠水準。此外,大促整體規模預計還是會增長。
李成東則表示,這幾年下來,商家更多還是比較“疲累”,平臺此番增加激勵規模,還是想調動商家參與大促的積極性。借大促節點,吸引優質商家入駐也是常規動作。“10年前的‘雙11’,商家更多會為了規模,不計代價做促銷、做活動,現在大家的要求都是賺錢。”李成東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