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4 18:36:00
說起養殖行業這些年的進化,有人給出了一個很夸張的說法——即便是裝了中央空調的房間,也未必比“二師兄”的宿舍舒服。企業采用AI技術打造的“智慧豬舍”,可通過智能環控設備保持25℃恒溫,提高生豬生長效率。同時,智慧牧場利用精準飼喂管理系統,結合數據制定投喂方案。此外,AI還通過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豬群健康的預知和管理。
每經記者|王佳飛 每經編輯|文多
10月4日是假期第4天,該為中秋節的到來準備食材了。家庭聚會是件樂事,肉菜必不可少,而紅燒肉、回鍋肉、糖醋里脊這些菜都離不開豬。
“現在的豬過得比人還舒坦呢。”一位朋友說起養殖行業這些年的進化,給出了一個很夸張的表述——即便是裝了中央空調的房間,也未必比“二師兄”的宿舍舒服。
企業和養殖場為防疫而在豬舍上大把投資并不稀奇,這畢竟關乎存亡。但豬舍能有多舒服?
現代化豬舍(上)及豬舍沙盤(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佳飛
為求證上述說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了畜牧養殖企業牧原股份(SZ002714,收盤價53元,總市值2895.27億元)。公司一位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豬舍的監控畫面:白色的隔板間內,等距離排列的換風口在呼呼運轉,一頭頭白花花的豬愜意地躺在豬舍里,每間豬舍還有個噴淋頭。鏡頭外,養殖場的工作人員不時會用智能控制器調整豬舍的環境狀態。
“這是智能環控設備,可以讓豬舍一年四季都保持在25攝氏度左右,這種環境下,每只豬每天能多長二兩肉。”前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智能豬舍內部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除了適宜的生長環境,飼喂環節也有AI(人工智能)幫忙。智慧牧場配置了精準飼喂管理系統,該系統為全封閉管鏈運輸,可以結合豬群品種、性別、年齡、生理狀態數據與生長數據,制定精準的飼料投喂方案。
全封閉管鏈運輸飼料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不僅如此,這套系統還可以記錄不同配方、不同飼喂量與特定群體的對應關系,再結合投喂數據與生長指標,不斷優化豬營養方案,形成“飼喂-生長-改進飼喂-提高生長”的正反饋。
“這樣就提高了飼料利用率,減少了飼料浪費。”前述負責人說道。要知道,傳統養殖方式中,飼料利用率可是一大難題。
生豬飼料檢測系統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豬的健康對養殖而言至關重要,通過畜禽疫病監測預警系統,AI在這方面有著重要貢獻。AI會根據豬群咳嗽的聲音,進行預警,并分析疫病出現的可能性。系統中的軌道巡檢機器則集成了可見光、紅外、聲音、氣體等各方面的傳感器,可同時監測豬舍環境和豬只體征相關的10余項指標,實現對豬群健康趨勢的預知、分析和處理,提升豬群健康管理水平,降低人工成本。
住在一年四季恒溫25℃的“宿舍”里,吃的是全封閉鏈路運輸來的“食材”、被根據身體情況精準投喂——這樣的智慧生活,“二師兄們”先享受到了。
智能時代,便利的不只是人的日常生活,AI早已滲透到生產環節,而AI應用的核心驅動力正是成本管理。
今年8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支持種植、養殖等農業領域智能應用。
如今,新希望(SZ000876,收盤價9.80元,總市值441.25億元)、牧原股份、溫氏股份(SZ300498,收盤價18.61元,總市值1238.30億元)、蒙牛、伊利、君樂寶等涉及養殖環節的大型企業,均已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智慧養殖。
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公司全程智能化“生豬智慧養殖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的智慧農業建設典型案例。通過AI技術賦能,更好地挖掘喂養、健康、屠宰等環節的成本控制空間,是公司AI化研發的方向。
“AI智能養豬,就是希望輕松、快樂地把豬養好,這也將提升養殖技術的職業化程度,讓養豬人,養豬行業受到尊重。”前述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公司將繼續提升豬群健康水平,投資60億元打造超級種豬選育平臺,持續利用AI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記者手記:
當AI開始“聽懂”豬咳嗽,養豬業正在經歷一場革命
豬咳嗽幾聲,系統就知道它是不是病了。這不是科幻片,在采訪過程中,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AI不是來“替代”養豬人的,而是來“解放”他們的雙手、雙眼甚至雙耳,讓行業從“經驗主義”走向“技術主義”。
過去我們談AI,總習慣將其和實驗室、寫字樓等“高大上”的詞匯聯系在一起。但在智能化豬舍,AI的“用戶”也可以是豬,是飼料,是溫度,是一聲幾乎微不可聞的咳嗽。
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細節:
一是“豬舍25℃恒溫”。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于是企業做了“智能環控”,模擬對豬來說最舒適的生長環境。別小看這1℃、2℃的差別,如果能讓生豬日增重量再提高100克,算下來就是一筆巨大的經濟賬。
二是“靠咳嗽監控健康”。豬不會說話,生病初期很難被發現。但用聲音監控器實時采集豬群咳嗽聲,就能識別出異常頻率,提前預警。這意味著,豬群的健康程度將大幅提升。
更讓我感慨的是,AI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而是讓養豬人“更有尊嚴”的工具。過去,養豬可能是“臟、累、苦”的代名詞。但現在工人們可以坐在屏幕前,靠系統判斷豬是否生病、豬群需要怎樣精準投喂。AI正在努力讓養豬人、養豬行業受到尊重。
下一次,當你吃到一塊瘦肉率高、脂肪分布均勻的豬肉時,或許可以想一想:它可能來自一頭被AI“聽懂”過咳嗽的豬,經一位被數據“善待”過的工人養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