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5 14:31:35
今年前三季度,A股寬基指數攀升,全市場寬基ETF總規模增超3200億元,但份額減少2241億份,占比下降,原因一是凈值上漲掩蓋了止盈賣出,二是資金轉向行業、主題及債券ETF。績優寬基多為中小規模成長風格產品,頭部規模寬基ETF表現穩健,但其中的部分績優產品卻遭凈贖回。基金公司或需強化投教、優化產品、提升服務,助投資者理解寬基產品的長期價值。
每經記者|彭水萍 每經編輯|趙云
今年的行情已走過了三個季度,一些買寬基ETF的朋友假期可能有點“懵”:手里的寬基產品明明漲得不錯(滬深300漲近18%,創業板指飆51%),怎么份額反倒悄悄少了?
看數據更直觀——全市場寬基ETF總規模從2.19萬億元沖到2.51萬億元,猛增3200億元,可份額卻掉了2241億份!
這不是“bug”,而是兩個“小秘密”在搞事:一是凈值漲得太兇,把你止盈賣出的份額“蓋”住了;二是大家開始“移情別戀”——行業、主題ETF(貼熱點、彈性高)以及債券ETF這些“新歡”搶了寬基的“舊愛”位置。
原來,市場早就從“買個寬基躺平”,變成“挑著熱點精準進攻”了!
此外,寬基ETF內部也出現了明顯分化:有的“穩如老狗”(幾只滬深300ETF業績、規模穩健增長),有的漲得越猛卻被賣得越狠(3只漲超50%的成長寬基產品遭遇超百億級的凈贖回),這又是怎么回事?
前三季度,A股主要寬基指數震蕩攀升,滬深300指數漲17.94%,上證50指數漲11.33%,中證A500指數上漲21.91%;創業板和科創板相關寬基指數表現更為強勢,創業板指前三季度大漲51.2%,創業板50指數更是大漲58.77%,科創創業50指數飆漲63.04%。



在此背景下,截至9月30日,作為ETF市場的主力軍,全市場寬基ETF總規模達到2.51萬億元,相比年初的2.19萬億增長超3200億元。不過,從份額來看,前三季度寬基ETF卻減少2241.5億份至9247.77億份,相對全市場ETF的規模占比也從年初的58.57%下降至44.56%。數量方面,截至9月30日,全市場寬基ETF總數為360只,較年初增加98只。
有分析認為,前三季度寬基ETF規模增長的核心動力是凈值拉升,覆蓋了部分止盈資金的兌現需求;同時,行業、主題以及跨境ETF因貼合熱點、彈性更高,成為全市場ETF增長的主力,再加上今年以來債券ETF的興起,擠壓了寬基的市場份額。
整體而言,這一現象不是寬基ETF的“衰落”,而是市場從“廣譜配置”轉向“精準進攻”的體現——寬基仍是長期配置的“壓艙石”,但不再是資金的“唯一選擇”,本質是市場資金配置精細化的結果。
從單只產品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共有24只寬基ETF年內漲幅超60%。其中,國泰創業板50ETF以74.44%的漲幅領跑所有寬基ETF,華夏上證科創板200ETF和萬家創業板50ETF緊隨其后,前三季度分別大漲69.3%和67.65%。
跟蹤指數方面,前三季度寬基ETF漲幅榜TOP20產品主要來自兩大陣營:創業板、科創板相關寬基指數,尤其是創業板50指數和科創創業50指數。創業板50指數3只產品入圍不算太多,但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六,均非常靠前;科創創業50指數入圍TOP20的產品多達13只,占比超六成,前三季度表現最為出眾。
從規模上來看,上述前三季度績優寬基產品普遍偏中小規模(僅在寬基ETF中比較)。其中,易方達中證科創創業50ETF最新規模達122.26億元,成為其中唯一規模超100億元的產品,前三季度漲幅達64.07%;華夏中證科創創業50ETF和南方中證科創創業50ETF規模也相對靠前,分別達到52.97億元和38.8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季度漲幅榜TOP20寬基ETF中,有9只產品規模低于5億元,其中包括漲幅前4名的產品。
從前三季度寬基ETF的表現來看,一個明顯特征是“成長風格的勝利”。創業板、科創板相關寬基ETF的出色表現,本質是“高景氣賽道+成長風格+指數設計”的三重共振。四季度,AI算力、創新藥、新能源車的核心邏輯若未發生大變化,這種風格將會大概率延續,但需注意“分化”——只有聚焦核心成長龍頭的寬基ETF,才能持續受益。
上面我們看到,前三季度績優寬基ETF多集中于規模不大的成長風格寬基指數產品,那么寬基ETF的主力軍——大盤寬基指數產品表現如何呢?接下來我們聚焦這些“巨無霸”寬基ETF。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全市場共有29只寬基ETF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華泰柏瑞旗下滬深300ETF規模達到4255.77億元穩居第一,易方達、華夏和嘉實基金旗下滬深300ETF排在第二到第四,規模分別為3047.96億元、2280.61億元和1996.94億元。業績方面,這4只“巨無霸”ETF前三季度均漲超20%,相對滬深300指數有小幅超額,整體表現穩健。
規模變動方面,前三季度規模增加前三名分別為華泰柏瑞、華夏基金和易方達旗下的滬深300ETF,年內分別新增659.48億元、640.54億元和585.01億元。最新規模TOP10中,9只產品實現規模增長,僅第十位的華夏基金旗下科創50ETF規模減少173.14億元。
不過,從其中的申贖凈流入貢獻來看,規模前十名中有4只寬基ETF出現凈贖回,尤其是3只年內漲幅超50%的產品:華夏基金旗下科創50ETF、易方達基金旗下創業板ETF和科創板50ETF,年內分別遭凈贖回518.8億元、228.17億元和118.9億元。可以看出,面對這些寬基ETF的50%以上的年內收益,不少資金選擇止盈兌現。
在頭部寬基ETF產品中,投資者“見好就收”的止盈策略較為普遍。上述29只百億級寬基ETF有17只產品出現凈贖回,占比超58%。整體而言,29只百億級寬基ETF合計規模達到2.21萬億元,占所有寬基ETF的規模比重超88%,雖然前三季度規模合計增加3991億元,但合計凈贖回規模卻達到624億元。
市場分析認為,前三季度頭部寬基ETF呈現“大盤穩健、成長高彈性”的分化特征,以滬深300指數類產品為代表的大盤寬基業績、規模穩健增長。而以創業板ETF、科創50ETF為代表的寬基產品業績表現出眾,但部分產品卻出現明顯的凈贖回,一方面反映了部分資金“見好就收”的止盈心態;另一方面,鑒于成長賽道波動較大,部分投資者對后續行情的不確定性表現出一定的擔憂,選擇落袋為安。
面對如此局面,基金公司或需三方面發力:首先是強化投教,傳遞 “寬基長期配置” 理念,降低短期交易沖動;其次是優化產品,推出指數增強、細分寬基(如雙創50),匹配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最后是提升服務,通過定投工具、業績歸因報告等,幫助投資者理解寬基產品的長期價值,減少 “追漲殺跌”。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156873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