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珠峰暴雪救援:嘎瑪溝300多游客成功撤離,親歷者回憶“硬殼沖鋒衣都防不住,全身結冰”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6 22:39:04

每經記者|杜蔚  丁舟洋  舒冬妮    每經編輯|金冥羽 陳俊杰    

“暴雪壓垮大量帳篷”“或有近千人被困”“積雪過深,牦牛無法行動”“部分人員失溫”??10月4日晚,珠峰東坡突現極端暴雪,傳出的一個個揪心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我們已在5日上午,將珠峰大本營的60~80名人員全部安全轉移,無一人受傷,目前無游客滯留。不過,整個景區大概有上千人。”5日晚,參與救援的珠峰景區工作人員益西(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當地迅速行動。據益西介紹,此次救援重心落在珠峰東坡定日縣曲當鎮的嘎瑪溝。嘎瑪溝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海拔從2100米到5000多米,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與馬匹,此次遭遇暴雪,積雪厚度遠超大本營。“5日晚,我們的5輛29座大巴連夜挺進,但只能在溝底下接。”

此次暴雪的罕見程度,讓多位徒步人員心有余悸。有多次珠峰景區徒步經驗的攝影師董書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剛行至東坡的第一個營地,暴雪便接踵而至,雨衣加硬殼沖鋒衣都防不住,身上很快結冰。途中,他還遇到了3支徒步隊,據其估算嘎瑪溝里有數百名徒步者。

6日上午10時許,益西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嘎瑪溝被困的300多位徒步游客5日晚也成功撤離,目前安置在曲當鎮的接應點。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珠峰徒步全包收費模式盛行,但“小白”增多埋下隱患。面對大自然的不可預測性,徒步者應如何做好充分準備,行業又應如何加強安全管理和應急響應?

1

暴雪后的“黎明撤離”:

大本營人員安全轉移,嘎瑪溝連夜救援

10月4日至5日,珠峰東坡遭遇近年國慶期間最強暴風雪,整條線路受困人員一度被傳達到上千人,情況牽動人心。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qvPsEQclSqnUMrsPweyKWoBpPTNwrjlS0VQyH0jeicZicBhmyOpcQgpA.png

帳篷被厚雪淹沒 受訪者小鳴供圖

5日晚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上了珠峰景區負責車輛調動的工作人員益西,他帶來了大本營的最新消息。“珠峰大本營大概有60~80人,5日上午已經全部安全轉移下山,沒有一個人受傷,目前營地內已無滯留游客。”

一位在珠峰大本營負責帳篷搭建的人員向記者表示,大本營住宿區域配備吸氧設備,“條件很好,能保障基本需求”。珠峰域內一家酒店的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據其了解“被困在大本營的人已在5日白天全部送下來了。我們酒店目前仍可正常接待游客,只是無法前往大本營,大家都在等上山的時間”。

“這次是第一次遇到國慶期間封山,以前都是過年前后才封。”上述酒店負責人稱。

此次珠峰遭遇暴雪的救援尚未停歇。5日晚,益西所在的車隊接到了新的求助——嘎瑪溝(定日縣曲當鎮)有人員被困。此時,距離4日晚的暴雪已過去一天。

嘎瑪溝主體在曲當鎮南部,是雪山河流侵蝕形成的谷地,全長55公里,海拔從2100米到5000多米,交通工具就是牦牛與馬匹。通常進入嘎瑪溝至返回需要10天左右,也因其獨特的風景,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

記者多番采訪獲悉,今年國慶期間嘎瑪溝聚集了多個徒步隊伍。“我們遇到的就有3支徒步隊,嘎瑪溝應該有好幾百人,我住的營地基本都滿了。”10月4日在此處徒步的極限攝影師董書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08JBCYLq0xwSTI9syOOMfQGJdXbROJ1IRHtprC7U8Nlv4Yo5cLStVw.png

積雪很厚 益西供圖

5日18時35分,定日縣發布《嘎瑪溝區域發生降雪 定日縣全力服務徒步游客》。“我們大概在晚上7點多就派出了5輛大巴車前往救援。”當晚11時,益西告訴記者,尚不清楚實際需要救援的人員數量,派出的大巴車為29座。“大本營的雪厚已有50多厘米,那邊(嘎瑪溝)更厚,徒步路線全被封了,手機沒有信號,同事們都靠對講機溝通,車也只能到溝底下接。我參與完大本營的救援后,晚上9點才抵達珠峰小鎮,現在在等通知,準備隨時接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了解到,益西所在的100多人的工作群里,當晚10點多仍有工作安排不斷發出,要求曲當鎮的駕駛員“抓緊回信息”,確保能及時對接、轉運被困人員。

已跟隨向導自行撤離到曲當鎮的董書暢向記者表示,當地不僅信號差,還停電了,依靠發電機。

從大本營的有序轉移到嘎瑪溝的連夜救援,暴雪之下,救援力量始終在行動。盡管雪情給救援帶來了信號中斷、道路難行等挑戰,但各方都在快速響應與協作。“雖然雪下得很大,但5日已有救援隊把路上的積雪清開,讓我們下撤。餐食保障也沒有問題。”董書暢說。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ibSUia6QeucYqiciaCoLiboYiatdIc2IIC2MYu9V0P8n7ib9ugAjHpfzmNtZg.png

雪地上清出道路 益西供圖

“嘎瑪溝被困的300多人昨夜也出來了。”6日10時許,益西告訴記者,撤離人員被安置在曲當鎮,該處已恢復通電。

2

硬殼沖鋒衣都防不住

全身起了一層冰,最要命的是失溫

“在珠峰東坡遇到了比臺風還大的猛烈對流暴雪。”平安下撤到曲當鎮的董書暢,借著斷斷續續的信號發了一條動態。

想起親歷珠峰東坡的兇險場景,董書暢依然覺得“很恐怖”。10月4日,董書暢隨向導與隊伍從海拔3900米的優帕村起步,開啟徒步愛好者心目中的這一經典路線。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vT8eibFJUA6w3TCtNzLTD7ALuevRU94TkOqCRjWiam0RSEJZtS0JChIA.png

珠峰東坡徒步路線 徒步愛好者供圖

這是董書暢第一次走珠峰東坡路線。“之前周邊的徒步路線我都走過,北坡路線走到了海拔6500米的點位。”“東坡路線從海拔3000多米就開始,一直到海拔5000多米,跨度大,再加上東坡的氣候特點,自然景觀壯麗。”

行進1000米,董書暢攀爬到東坡路線的第一個營地曉烏措之際,暴雪來了,“沒想到會那么大,遠超預期,非常恐怖”。

小鳴等數位專業資深,且多次行進這條路線的向導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沒遇到過這么大的暴雪,屬于非常極端的天氣情況。

事實上,由于地形復雜,高原高山環境的局部天氣變化莫測,在精準預報上困難重重。”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RVobicne02GSTSSWYkRbZ8R8ibaCE2bibWsn0om0l7ttZO1Y8h9MgibJeA.png

曉烏措營地,帳篷外積雪已深 董書暢供圖

“淋在身上是凍雪加凍雨,穿著雨衣和硬殼沖鋒衣、沖鋒褲也根本擋不住,全身都濕了,沖鋒衣外面結了一層冰。”董書暢向記者回憶道,“最擔心的就是失溫,失溫在戶外運動中非常危險,可能危及生命”。

在曉烏措營地的一夜,風雪交加,部分地方積雪達到一米左右。“向導幫我們清了一夜的雪,否則大家的帳篷早就被雪埋了。”董書暢說,“我們在曉烏措盡全力做好身體保溫工作。隨身攜帶的兩臺相機,有一款也‘凍罷工’了”。

8月剛走過這條線路的徒步愛好者“紅泥小火爐”告訴記者,該路線全稱叫“珠峰東坡嘎瑪溝”。“最后一天有個5300多米的埡口,跟一座雪山差不多高。如遇下暴雪,埡口的雪可能有齊腰深,非常難走。”“所以困在曉烏措的徒步者們可以原路返回,但如果到了中間三四天的營地遇到滯留,往前往后都得兩三天才能出去,情勢就更危險了。”

10月5日中午,董書暢一行決定立即下撤。“救援隊伍已經趕來,并把下山路上的積雪掃出來,清理出一條路,供我們徒步者和牦牛下撤。”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8UCKVa15biaT0TKibNAJZExZ5BV6lFL92FQKgBicjBibC1wRFap2Buf6SQ.png

救援隊伍清出道路 益西供圖

“下撤的路途亦十分難行,路面泥與冰混合,天空中還在飄雪,身上都淋濕了。”董書暢告訴記者,下撤路上他看到及時趕到的救援隊,保障山谷中徒步者的生命安全,大家互問一聲“扎西德勒”。

“這是我所有徒步經歷中遇到最惡劣的天氣,沒有之一。”董書暢說。

“想來依然很后怕,幸好我帶隊提前撤離了,10月4日就出了山,如果依然向上前進,后果不堪設想。”帶領另一支隊伍在東坡徒步的高山向導員小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5日晚8點,他才等來了訂的車,于6日凌晨2點抵達日喀則的酒店。

此番,小鳴帶了5個人,9月29日從優帕村開始珠峰東坡徒步路線。10月2日上午,行進至海拔4550米的湯湘,就已經開始下起雪,比天氣預報的4日或5日雪來得更早。雪很大,路很滑,小鳴立即選擇放棄登上珠峰大本營,從小環線返程。3日下午到4日凌晨措學仁瑪(珠峰東坡徒步的一個營地)下起大雪,小鳴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cINqjwIJKYzSahPBKTKMX0IjicianA4emnsSlzsqt1kaLCo26n8VaXEg.png

帳篷等均被厚雪覆蓋 小鳴供圖

但在10月2日返程時,有一名隊員因意見不合選擇加入另一個隊伍繼續向前,據小鳴后續了解,4日午后的大雪一直下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措學仁瑪的雪齊膝,帳篷被埋,游客們只能半夜逃到大帳篷一起取暖。

3

戶外熱帶火珠峰徒步:

有的團“硬帶”小白闖險,安全如何保障?

近年來,戶外熱潮在中國興起,最新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運動裝備市場規模預計將達6021億元,同比增長14.2%。今年“五一”假期,體育消費貢獻了539.7億元的支出,其中登山背包和登山杖等專業徒步裝備的銷售增長尤為突出。

記者了解到,市場上的徒步團多以俱樂部形式存在,掛靠旅行社。小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珠峰徒步路線有多種模式,其中,商業俱樂部的全包收費為主要模式,通常費用超過萬元,俱樂部除了食宿,還會提供制氧機、餐廳帳、發電機等完善后勤。也有半包形式,即隊員組隊請向導領隊,支付向導費,再分攤車費、住宿、牦牛等成本。

每年9月底至10月被視為珠峰“最佳徒步時間”,而國慶假期自然成了旺季。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戶外運動熱度攀升,珠峰徒步成為越來越多“小白”的選擇。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VktV6x9MaSn3yxgJsibbicKeOZ1YA5yXeUQcm7cjOEibpuibOUfpsTXKXg.png

撤離途中艱難前行 小鳴供圖

這次徒步,小鳴就遇到了不少經驗不足的徒步者,有人甚至是第一次參加,卻直接挑戰珠峰東坡這類頂尖路線。“很多商團收錢就帶人,根本不問經驗。”他提到,正規操作應提前核實徒步者的高海拔經歷、露營經驗,尤其是是否具備五天以上的負重徒步能力。但現實中,不少商業團隊為追求利潤,降低門檻,導致團內徒步者高反、失溫等情況頻發。“第一天我就看到路上很多人高反,有些團隊連適應時間都沒留夠。”

信號缺失加劇了風險。從湯湘往珠峰東坡大本營方向,全程信號較弱。“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叫救援極其困難。”小鳴曾親歷隊員高原肺水腫,那次救援因信號差、路況險而異常艱難。

珠峰景區收取的門票中包含垃圾清理費和救援協調費,小鳴認為,實際服務有待提升。“垃圾的清理力度不夠,救援協調有待提升為更有效機制。”門票以“旅行安全承諾書”形式登記,沒有實體票據,進山時間、出山時間全靠手動填報。

小鳴還觀察到,徒步圈中攀比風氣漸起:“有人背得重、走得快,就嘲諷別人,像是來比賽的。”他感慨,徒步本應是感受自然的旅程,“不管重裝、輕裝還是商團,都只是一種方式”。

盡管今年氣候異常,雨季提前、雪季提早,甚至在10月就出現了“12月才有的大雪”,但仍有人執意前行。對此,小鳴建議,別在天氣惡劣時仍抱有僥幸心理,“大自然必須敬畏,經驗再豐富,也抵不過自然的力量。珠峰徒步的熱度逐年上升,但背后的問題和風險,值得被重視”。

記者|杜蔚 丁舟洋 舒冬妮

編輯|金冥羽 陳俊杰 杜波

視覺|蔡沛君

排版|陳俊杰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iasKHlDDhTRsAlswJt5zssLZlFvu8MDEwA36e1Mc95vjG9AjhQSNPFA.jpg

2eic4iblTAWEX6pV1DLlOh6OCoXoY1MMYMA497tjIriaFG0crB6FwhR2X5nyETmdgZvlt1Jz5XOsw1fSlPlE6pKRw.jpg

2eic4iblTAWEW2qXahoTySiaRhG6wsMMiaT34X8Kh0t5LwaDcVX5yUwOhiaesMWtB9O63n9TCQukLIK7hAehVNkFHkg.jpg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 往期推薦?◆◆

重磅解讀!中國將不尋求WTO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意味著什么?

農夫大戰怡寶,搶到更多蛋糕的卻是宗馥莉!農夫綠瓶上市后,怡寶上演“滑鐵盧”:市占率大跌近5個百分點

前腳消費貸,后腳被銀行追討發票,7天內上傳,否則后果嚴重!有人為此焦慮,有人卻趁機牟利:幫開票包過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免费的aⅴ中文字幕 | 亚洲熟伦丁香五月 | 中出受孕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韩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 | 先锋影音国产情侣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