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中國幫100多萬非洲農戶實現增產!“中國水稻畝產可達1000公斤,非洲當地常規稻畝產普遍不足200公斤”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8 00:31:07

每經記者|鄭雨航    每經編輯|段煉 蘭素英    

2025年10月14日,以“踐行大食物觀,共建韌性食物供應體系”為主題的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WAFI)在北京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閉幕。大會期間,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涉農領域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及優秀青年代表齊聚一堂,與國內農業科技界人士共探全球農食行業發展難題。

CFF20LXzkOzsKoNYoVVIW3VhlaX1B2nvdHo77Tuib1dH2MkMPcRISn7JpzwzFCgS6gmuSbx8LlcjUZTE1icGxjXw.jpg圖片來源:大會主辦方供圖

據大會披露,近年來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升,雜交水稻、智能農機、節水農業等技術不僅支撐國內糧食產能穩定,更通過國際合作走向全球,成為助力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成果成為國際專家熱議焦點。大會期間,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首席科學家Sandra Milach和蓋茨基金會農業發展主任Martien van Nieuwkoop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采訪時,高度贊揚了中國在小農戶適配技術、糧食安全保障、氣候變化應對等領域的全球貢獻,直言中國經驗為發展中國家破解農業難題提供了“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以非洲為例,Sandra直言,引入和推廣雜交水稻等高產技術,是幫助非洲擺脫糧食進口依賴、實現自給自足的關鍵一步

“(中國豐碩農業科技成果方案的共享)是中國、非洲乃至全球市場‘共贏’的局面?!?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如是說。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一個國家需將農業GDP的1%投入研發 才能滿足人口需求

“如果你觀察(經濟)增長對減貧的彈性,會發現農業領域增長的減貧彈性是其他行業的四倍。”蓋茨基金會農業發展主任Martien van Nieuwkoop對每經記者開門見山地指出了農業發展對于減貧的特殊重要性。

他認為,中國在過去四十年里實現的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其根本驅動力之一便是對農業發展的投入,特別是農業研發的持續性投入。

CFF20LXzkOzsKoNYoVVIW3VhlaX1B2nvBzJQCboQYOt3qfBMPjtD1bn3icWIQHezqic8qhv2re0bRu1ic1vN1xvCg.jpgMartien van Nieuwkoop 圖片來源:大會主辦方供圖

Martien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行業內有一條不成文的“黃金法則”:即一個國家需要將其農業GDP的1%持續投入到研發中,才能獲得必要的增長以滿足人口需求。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始終遵循甚至超越了這一定律。相比之下,“非洲在過去二三十年里,對農業研發的投資不足其農業GDP的0.5%”,這種投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導致了生產力增長的停滯。

投入不足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發展主導權的缺失。Martien坦言,過去非洲部分地區可能過度依賴官方發展援助(ODA),而未能像中國一樣,始終將發展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強調,“援助可以發揮作用,但未來其作用可能會減弱。最終,各國必須自己把握主導權。”

Martien認為,非洲國家需要加強自主規劃和投資,將農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產業。同時,來自中國的經驗必須進行深度本土化調整,即“非洲化”(Africanized)。“非洲的作物與中國不同,比如在一些國家,木薯是主要糧食作物,而非水稻。”此外,當前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AI)的興起,也為非洲農業提供了更多可能。

如何實現有效的“非洲化”?

Martien給出的關鍵詞是“共同創造”(Co-creation)。他解釋說,中國農業領域的經驗和創新在非洲的落地,不應是簡單的 “復制粘貼”,而是需要與非洲本地的科學家、政府和農民等進行有效協作,共同調整和改造方案以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

目前,蓋茨基金會正積極與中國合作伙伴及國際多邊組織合作,開展非洲科學家能力建設項目。“下周,一批非洲科學家將在此項目的支持下來中國接受系統培訓,以期提升非洲本土科研能力,使其更好地參與到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的‘共同創造’進程中?!?Martien向記者透露。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國際專家:中國雜交水稻技術 有助非洲農業實現跨越發展

如果說宏觀的投入模式為非洲指明了方向,那么中國在微觀層面服務于小農戶的技術創新,則被視為提升非洲農業產量的“捷徑”。

CFF20LXzkOzsKoNYoVVIW3VhlaX1B2nvpYgcKwvCtoMQBUIVTwaCG68UFoj0K0ichic4no4roJ16KduNHxnhclEg.jpgSandra Milach 圖片來源:大會主辦方供圖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首席科學家Sandra Milach博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農業主體與非洲相似,都是以小農戶為主,這使得中國的許多技術創新具有天然的適用性。

“為中大型農場設計的創新與為小農戶設計的創新截然不同,后者需要更適配的設備和機械化方案?!?Sandra舉例說:“像無人機植保、田間小型機械等,都是非常適合小農戶的創新。”這些技術有潛力幫助非洲小農戶提升生產效率。

在眾多技術中,Sandra特別強調了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她認為這項技術能幫助非洲農業實現跨越發展(leapfrogging)。數據顯示,非洲每年需要進口價值高達60億美元的稻米,同時在小麥上還要花費另外50億美元,這對于一個擁有全球最大片未開墾可耕地的地區來說,是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糧食安全隱患?!?/span>我們甚至不用要求產量提升五到十倍,僅僅是翻倍,就將對非洲的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產生巨大影響。

她認為,引入和推廣雜交水稻等高產技術,是幫助非洲擺脫糧食進口依賴、實現自給自足的關鍵一步。據悉,中國部分產區水稻畝產可達1000公斤以上,而非洲當地常規稻畝產普遍不足200公斤。

事實上,中國小農戶適配技術的全球影響力已逐步顯現。根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個三年規劃,中國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農業專家,培訓近9000人次。中國已在非洲建成24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推廣300多項先進農業技術,帶動當地農作物平均增產30%至60%,惠及100多萬非洲小農戶

CFF20LXzkOzsKoNYoVVIW3VhlaX1B2nvYib2icGgplBWiabTNneXH9z4lAJ1W7ibP7GkvVdtWbEduE13LLAibILZ0xw.jpg樊勝根 圖片來源:大會主辦方供圖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對每經記者指出,中國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農業科研投入國,這些豐碩的科技成果完全可以與非洲分享。“例如,我們與蓋茨基金會、非洲農業科研機構和中國農業科研有關單位合作,共同分享技術和經驗。當非洲糧食增產后,不僅解決了自身問題,還可能向中國出口,減少了其在全球市場的采購需求,從而穩定了全球糧價。”樊勝根教授形容這是一個中國、非洲乃至全球市場“共贏”的局面。

而農業發展如何應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Sandra指出,未來的農業創新需要提供更具氣候韌性的種子(Resilient Seeds)。農業占用了全球70%的淡水資源,因此當前農業創新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如何以更低的灌溉需求種植農作物,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升溫、水資源更加匱乏等廣泛影響。

“中國在提升氣候韌性的育種領域有著強大的創新研發能力,為全球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盨andra總結稱。

記者|鄭雨航

編輯|段煉 蘭素英?易啟江

校對|何小桃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nbd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片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 五月网婷婷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 亚洲精品素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