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08:30:04
日前,洽洽食品發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業績雖面臨短期承壓,但在庫存管理、現金流質量、研發儲備、資金效率及產業鏈戰略布局等關鍵維度展現出顯著積極信號,特別是研發費用大幅增加,推出大量新品,謀求長期價值。

公告顯示,洽洽食品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業收入45.01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30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68億元。其中,第三季度洽洽食品營業收入為17.5億元(四舍五入至17.49億元),凈利潤為7936萬元。
對于休閑食品企業而言,除營收和利潤外,存貨周轉效率、應收賬款回收能力都是衡量消費品渠道健康度、終端動銷及經營風險的核心指標。謀求長遠發展的企業,在研發投入上更舍得投入。
在存貨周轉效率、應收賬款兩個維度上,洽洽食品表現突出。其中存貨大幅去化,資金占用顯著降低。截至三季度末,洽洽存貨金額為6.43億元,較期初15.46億元減少58.42%,主要系原材料庫存減少所致。
這一變化不僅降低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減值風險,更體現出洽洽“以銷定產”策略的精準落地。通過優化供應鏈計劃,減少冗余備貨,提升庫存周轉效率,釋放流動資金,符合消費品行業“輕庫存、高周轉”的健康運營邏輯。
應收賬款收縮,渠道回款能力強勁。報告期內,洽洽食品應收賬款金額2.44億元,較期初4.18億元下降41.68%,核心原因是“本期收到的貨款增加”。
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下游經銷商或終端渠道動銷順暢、資金狀況良好,洽洽食品對渠道的信用管理與回款管控能力增強,既減少了壞賬風險,也保障了經營性現金流的穩定回收,是消費品企業“渠道健康度”的直接正向信號。
在研發投入上,洽洽也在持續加碼,并且更大膽,謀求未來的長遠布局。
休閑食品行業競爭的核心是“產品迭代與品類創新”,研發投入是企業長期增長的“護城河”。報告期內,洽洽食品研發費用達6279萬元,較上年同期4717萬元增長33.11%。核心原因是“對新品研發的投入增加”。這一舉措精準契合消費品行業趨勢。
近五年,洽洽食品研發費用持續增加,從未因收入和凈利潤下滑而減少。
從供給端看,研發投入有助于洽洽在瓜子、堅果等核心品類外,拓展新的增長曲線,避免單一品類依賴,為長期營收增長儲備產品動能。
7月底,洽洽食品在品類上創新發布了多款跨界新品,包括山野風味瓜子、瓜子冰淇淋、鮮切薯條、魔芋等;數據顯示,洽洽食品鮮切薯條上市一年不到收入已達幾千萬元;魔芋制品則先在海外試銷。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這是一次顛覆性的創新。這在洽洽26年的發展歷程中是前所未有。這次創新實現了從單一品類到矩陣式產品生態的全面升級,從風味創新到營養功能的深度升級,從休閑零食到生活方式的場景升級。
這也是其研發費用增長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品挑大梁的是“95后Z世代”的一群人,產品也是為這代人打造。場景化產品能夠為這些年輕人提供豐富的情緒價值
尼爾森首席增長官鄭冶認為,中國快消品消費量并未萎縮,反而持續增長。2024年增速達6%。消費者行為、生活方式變化導致需求重構,需從“滿足口腹”轉向“滿足身心需求”。
中國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全球領先,更傾向“做減法”,追求便捷化。更重要的是產品要提供“情緒價值”。這就導致零食品類特性增速快,迭代加速。消費者需求從“消磨時間”轉向“情緒與心理滿足”;大單品模式式微,新品迭代速度加快,需持續以創新響應消費者好奇心。
洽洽的創新更大膽。洽洽食品在三季度業績報告發布的同時,也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創味來以1.6億元出資(持股40%),與洽洽食品控股股東合肥華泰集團共同設立上海坤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聚焦“休閑食品產業鏈投資”。
洽洽食品曾表示,中短期策略還是聚焦堅果、瓜子,同時孵化第三大品類,該品類市場容量較大。目前,行業內還沒有一個市占率很高的大品牌,洽洽食品未來有望做到這個細分品類的數一數二。
從消費品行業邏輯看,這一布局不僅能通過產業鏈投資整合優質資源(如原料種植、渠道建設、技術研發等),還能借助控股股東的資金與投資經驗,拓展品類邊界、完善供應鏈布局,實現“主業+投資”的協同效應。
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洽洽的關鍵指標。其中現金流是企業經營的“生命線”,尤其在消費需求波動期,穩定的現金流儲備與高效的資金利用能力,是企業抵御風險、把握機會的關鍵:
洽洽食品三季度經營現金流凈額保持正向,主營業務造血能力未減。盡管年初至報告期末洽洽食品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5.81億元,同比下降52.95%,但絕對值仍維持在較高水平,且核心驅動因素是“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與原材料采購節奏相關),而非“銷售收現能力下降”。
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達52.31億元,與45.01億元的營業收入規模匹配度較高,說明主營業務仍具備穩固的現金創造能力。
在朱丹蓬看來,洽洽食品2025年前三季度雖面臨短期業績波動,但在“降庫存、強回款、增研發、優資金、拓鏈條”等關鍵領域的積極動作,已為后續抵御行業波動、實現高質量增長奠定基礎,長期價值邏輯清晰。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