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20:29:55
未來兩天,大盤可能還會有回調的需求,但下方空間有限。大盤既然已經突破,那么就應積極看多,在邏輯較硬的確定性機會上積極進取。
今天,大盤盤中突破4000點,是最近10年以來首次突破4000點。
昨天達哥說今天大概率會突破4000點,結果真的就突破了。
與10年前的牛市不同的是,本輪牛市雖然處于初期,但表現極度分化,齊漲共跌的情況甚少出現,反而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情況。
一方面,以AI硬件為代表的高景氣賽道,估值較高,且獲得市場追捧;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如部分周期類板塊、消費類板塊的估值,處于歷史相對低位。
這說明,行情不是以前那種全面牛市的狂歡,對投資者而言,考驗的是對行業的深度理解。
今天,達哥在交流平臺看到一個貼文,貼文的大致意思是:目前市場對低估值個股的業績極其嚴格,只要一點不及預期就大跌;對幾百倍市盈率且業績不及預期的個股,輕松就原諒了。
這個貼文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既有“老登”們的“共情”,也有“小登”們的反駁。
其實,前幾年賽道股也是為所欲為,只不過現在換成了“小登”們的科技股而已,歸根結底還是要與時代同頻共振。
就在收盤之后,“十五五”規劃建議全文發布。
這份文件,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重點是科技,包括以下部分。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
未來產業: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6G等;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點領域: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
“十五五”規劃,是政策支持且持續幾年的規劃,勢必會讓資源、資金等涌向科技領域。
我們回到市場。
今天,A股三大指數集體小幅下跌,大盤4000點得而復失。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的跌幅在0.15%~0.44%區間。
滬深兩市成交額達到21479億元,較昨日縮量1923億元。整個市場的上漲個股、下跌個股的數量分別為2366只、2908只,個股漲跌幅的中位數為下跌0.17%。
上證指數最近10年以來首次觸及4000點。從A股歷史來看,2007年在4000點上方停留了約160個交易日,2015年在4000點上方停留了約60個交易日,這次會停留多少個交易日呢?
達哥認為,基于全球流動性寬松、財政擴張、人工智能科技革命這三大牛市基礎,這次在4000點上方的停留時間會遠超2007年的牛市。
對于4000點上方的停留時間,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大盤突破4000點之后,接下來重要壓力位在哪里?
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期間,7月9日至8月17日的反彈周期中,上證指數出現了4000點至4184點的高點區間,這是重要壓力位。
10年之后,盡管上方套牢籌碼已經被磨平了,但上述高點區間依然會對市場有一定的心理影響。
因此,達哥認為,接下來需要觀察上證指數在4000點-4180點區間的運行情況。
短期方面,昨天達哥提到,今天大盤大概率會調整。今天的表現,符合達哥預期。
由于上證指數出現了連續兩個跳空缺口,這意味著昨天的跳空缺口會有回補的動力。因此,短期重點關注該缺口是否會被回補以及在5日均線附近的支撐情況。
無論是回補(或嘗試回補)昨天的跳空缺口,還是回到5日均線,達哥認為這是突破后首次回調的一個上車機會。
至于中期,先按照上述4000點-4180點區間來看待,降低市場上行速率的預期。畢竟在本輪行情中,證券板塊目前的角色是指數調節器,還沒到牛市旗手這個角色演繹的時候。
操作上,關注主線板塊,注意節奏即可。
板塊方面,福建板塊表現突出,漲停股或漲幅超過10%的個股達到18只。
消息面上,10月28日,新華社刊發“鐘臺文”署名文章《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這也是10月26日以來“鐘臺文”第三篇關于臺灣問題的文章。
對于福建板塊及該題材的炒作,達哥認為,僅僅只是題材炒作而已,雖然可能會走出妖股,但玩的是擊鼓傳花的游戲。
雖然交通設施、建材、船舶這三個傳統板塊領漲行業板塊,但科技方向的表現可圈可點。
核心股方面,繼昨天部分核心股突破9月高點之后,工業富聯、三花智控、兆易創新、華虹公司等核心股今天也突破了9月以來的高點。
核心股、龍頭股的突破,對板塊的引領意義重大,這意味著科技方向大概率正在開啟一波升勢行情。
最近幾天,達哥重點提到了PCB及PCB上游,最近兩天的表現也比較突出。以今天為例,IC載板、覆銅板、PCB設備、玻纖布、銅箔、樹脂等環節均有較好的表現。
最后,達哥作一個總結:未來兩天,大盤可能還會有回調的需求,但下方空間有限。大盤既然已經突破,那么就應積極看多,在邏輯較硬的確定性機會上積極進取。
板塊方面,繼續關注AI硬件、人形機器人、固態電池等核心板塊的核心股以及位置不高的軍工電子板塊。
PS:想了解達哥的更多觀點,或想和達哥交流,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