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融媒體中心 2025-10-30 20:12:45
連日來,南充市西充縣仁和鎮米丹村的田野間,66歲的任廷志忙著清理滅蟲燈。從傳統“老把式”到管理800多畝有機農田的“新農人”,他的轉變,正是西充推動人才興農的生動縮影。
近日,西充縣《匯聚“新農人”,激活有機“芯”》案例榮獲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評選“最佳案例獎”,西充是四川唯一上榜的縣級單位。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正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譜寫有機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主播直播帶貨。衡歡攝
引才:搭建平臺引鳳棲
西充與有機農業的緣分始于2003年。然而,人才斷層曾一度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
“此前,全縣有機農業從業者中,35歲以下僅占11%,大專以上學歷不足9%,真正懂有機技術的農戶不到三成。”西充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人才辦主任賈林盛直言,人才短板不補,有機農業產業難有突破。
為搶抓全省“新農人”培育試點機遇,西充縣圍繞“引才、留才、用才”精準發力,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設立2000萬元有機農業人才專項扶持基金,推出“三補貼一保障”政策: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最高給予50萬元創業補貼,每年發放3000元技術培訓補貼,并配套120套人才公寓,切實解決安居之憂。同時,在23個鄉鎮(街道)全域設立人才入鄉服務站,織密“一刻鐘服務圈”,讓返鄉之路更通暢。
機制創新是引才的關鍵。西充推行“帶編入企”模式,劃撥專項事業編制,設立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推動人才直接下沉產業一線;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按等級發放生活資助,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團隊”“創業團隊”一次性給予20萬元資金支持。
“我們還堅持典型引路,對省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給予實質性獎勵。”賈林盛補充道。此舉吸引了許國棟、張麗萍、張亞、鄭杰等一批實踐型人才扎根西充,進一步形成了“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環。
系列舉措的“磁場效應”持續釋放。截至目前,全縣已吸引312名高學歷、懂技術、善經營的優秀人才選擇在這片熱土扎根奮斗,為有機農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育才:“老把式”變“新農人”
西充的創新實踐不止于引才。
“引才只是第一步,培育本土人才、讓‘老把式’變‘新農人’,才能筑牢產業根基。”西充縣委人才辦副主任龐惟表示,該縣創新構建“政策扶持+技術培訓+平臺搭建”三位一體培育體系,把課堂直接搬到田間地頭。
為讓培訓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西充縣委人才辦牽頭建立政府、專家、院校、企業“四方聯動”機制,量身定制37門實踐課程,“從有機種植病蟲害防治,到生態循環模式搭建,每門課都針對‘新農人’、老農戶的實際需求設計,避免‘紙上談兵’。”龐惟坦言。
在億德合作社,任廷志就是體系培育的受益者——通過系統培訓,他不僅掌握了有機種植技術,還能指導其他農戶操作,從普通農民成長為技術骨干;合作社在專家團隊指導下創新推行“三年紅薯、兩年雜糧”輪作模式,配套稻田養鴨養魚,既保護地力又提升效益,這一成果也源于培育體系的技術支撐。
此外,西充縣柔性引進四川農業大學、南充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團隊,推動創新平臺落戶田間,組建“科技特派員+農技專家+鄉村工匠”三級服務梯隊,讓技術成果直達生產一線。其中馬均教授團隊指導“新農人”楊永剛研發的“稻鴨共作”模式,讓水稻畝產顯著提升;何金蓉推廣的發酵床養殖技術,大幅降低糞污處理成本,科技創新在這里快速轉化為發展動能。
從實訓基地走出的鄭杰,創立“氧森谷”有機品牌,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高元斗等“新農人”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1.2萬戶農戶增收,培育800名有機農業本土骨干,其中120人成長為合作社負責人,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今,西充正以系統化的人才培育體系,讓希望的田野成為人才成長的沃土,為全域有機農業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用才:各類人才盡展其才
人才聚起來,更要用得好。西充縣堅持推動“人才賦能產業、產業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環,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盡展其才。
“如今,全縣3.2萬‘新農人’已成為有機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西充縣委黨建辦副主任彭楠翔介紹,這支隊伍包括農業技術人才6400人、鄉村治理人才3600人、鄉村工匠7400人、鄉賢創客2200人、文旅電商人才4500人等,覆蓋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為產業注入強勁動能。
人才發力,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在億德合作社,工人們正熟練分揀西充黃心苕——這款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今供不應求。“我們擁有1400余畝有機基地,近10種有機農產品,年產值超1000萬元,靠的正是‘新農人’嚴格把控對標有機標準。”負責人何彩蓉說。
今年6月,“中國西充-全域有機示范區”入選全球有機農業十大典型案例,成為全國唯一上榜案例。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有機基地28萬畝,認證面積17萬畝,110個品種通過有機認證,培育農業企業120戶。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新農人”的全程參與和有力支撐。
不同領域的“新農人”,也在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仁和鎮烈風農業柑橘基地中,來自名校的畢業生扎根田間,運用綠肥種植、飛防技術、菌肥發酵等科技手段,推動傳統柑橘產業年產值達600余萬元。在蓮池鎮天興橋村,“老瘋楊”直播基地創始人楊興帶領一批90后“新農人”打造“農寵旅”基地,借助短視頻帶貨,上半年銷售額突破6100萬元,不僅帶動建筑工人開辦“蒸籠宴”,還吸引青年獸醫返鄉創業,真正將“流量”轉化為助農增收的“新農資”。
“好政策讓我們越干越有奔頭。”何彩蓉的話,道出了西充“新農人”共同的心聲。如今,行走在西充鄉間,有機農田成片,“新農人”忙碌其間。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與土地和諧共生,傳統與現代交融并舉,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藍圖正在這里逐步變為現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