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4:01:03
2025年10月1日助貸新規實施后,銀行與助貸機構合作關系重構,多家銀行收縮合作規模,部分區域性銀行壓縮或終止合作。轉變源于風險認知深化、監管嚴格落實,及資本充足率壓力等。助貸市場洗牌,頭部平臺鞏固優勢,中小機構尋求差異化生存。合規框架下,銀行需構建自主風控能力,助貸機構要提升合規與風險管理能力,監管也需持續優化政策。
每經記者|劉嘉魁 每經編輯|廖丹
距離2025年10月1日助貸新規正式實施已過月余,一場靜默而迅速的合作關系重構正在商業銀行與助貸機構之間上演。
頗具戲劇性的是,就在新規實施前的三個多月,多家銀行公布的助貸合作白名單曾多達數十家,而如今卻悄然收縮合作規模。烏魯木齊銀行、龍江銀行等多家區域性銀行近期相繼壓縮或終止互聯網助貸合作,部分銀行甚至將合作機構名單清零。
為何出現這種從“廣納合作”到“密集分手”的急速轉變?在24%利率紅線與資本充足率考核的雙重壓力下,銀行的風險邏輯發生了怎樣的根本轉變?頭部助貸平臺如何在這場洗牌中鞏固優勢,而中小機構又該如何尋求差異化生存?合規框架下,銀行和助貸機構的未來之路又在何方?
2025年10月1日,《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即助貸新規)正式實施。
助貸新規實施前后,銀行對助貸機構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新規要求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且不得與名單外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這一規定促使銀行在新規實施前紛紛公布合作白名單。
以億聯銀行為例,該行在2025年6月公布的白名單數量較2024年11月驟減84%,顯示出銀行在新規正式落地前已開始主動收縮合作范圍。
部分區域性銀行更是直接選擇“切割”助貸業務,停止新增合作類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
11月6日,烏魯木齊銀行發布公告稱,自10月1日起,該行已停止開展合作類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

截圖來源:烏魯木齊銀行官網
11月5日,龍江銀行雖按新規要求公布了合作機構名單,但名單中唯一的助貸機構的狀態標注為“已停止合作”。

截圖來源:龍江銀行官網
這與數月前銀行積極拓展助貸合作的態勢形成鮮明對比。而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合作數量上,亦反映在合作模式的重構上。
此前,珠海華潤銀行采取“項目制”白名單,細化合作邊界。而在9月16日助貸新規即將實施之際,該行重新披露了個人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名單顯示,該行合作機構主要分為平臺運營機構與增信服務機構。其中,平臺運營機構包括馬上消金、度小滿等“助貸類”機構以及前海微眾銀行、重慶美團三快小貸公司等“共同出資類”機構。
此外,承德銀行僅披露與螞蟻、京東旗下部分公司的合作,顯示出銀行對合作方的選擇日趨謹慎。
截圖來源:華潤銀行官網
除了公布合作機構名單,更有銀行公告提醒消費者警惕不法貸款中介。
11月11日,重慶銀行發布聲明,稱未與任何不法貸款中介機構或個人開展貸款業務合作,謹防金融詐騙。
重慶銀行表示,從未與任何不法貸款中介機構及個人開展小微企業貸款、個人貸款業務合作,未委托任何不法貸款中介機構或個人代收貸款資料、代為開展貸款調查審批等行為,亦未授權任何機構或個人以重慶銀行名義開展貸款資信評估、貸款審批、簽訂合同等任何形式的貸款業務活動。此外,貸款業務不收取任何合同外費用。
“銀行從‘求量’轉向‘求質’,是新規下最顯著的變化。”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這背后,是銀行在監管壓力、風險考量與商業利益之間的艱難平衡。
助貸新規載明,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準入管理,審慎制定準入標準,有效實施盡職調查,從嚴審批。總行應當與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簽訂要素完整、分工清晰、權責對等、公平合理的合作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收縮并非均勻分布在各類型銀行之間。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憑借自身較強的風控能力和資金成本優勢,在與頭部助貸平臺合作中或保持較強議價能力。”他表示,區域銀行則面臨更大壓力,不少選擇退出助貸市場,轉向本地化、場景化的自主信貸業務。
銀行對助貸業務態度的轉變,源于對風險認知的深化和監管要求的嚴格落實。新規要求銀行將增信服務費計入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且確保借款人就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符合司法保護要求。
“這一規定直接觸及了助貸業務的核心盈利模式。”前述分析人士表示,此前,部分助貸機構通過服務費、咨詢費等形式變相提高融資成本,使得實際利率突破24%的監管紅線。新規實施后,銀行必須對這些潛在風險承擔主體責任。
“即使合作機構名義利率低于24%,但過去某些機構通過捆綁銷售、隱性收費等方式,實際成本可能遠超這一水平。銀行難以持續監控每一家合作機構的具體操作,因此選擇收縮合作范圍成為最穩妥的選擇。”他分析道。
資本充足率壓力也是銀行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新規,銀行需將增信服務機構增信余額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并定期評估其代償能力。
這意味著,助貸業務的快速發展可能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壓力。特別是對于資本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銀行而言,過度依賴助貸業務可能帶來資本充足率考核的壓力。
“將增信余額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后,銀行需更嚴格監控助貸相關風險敞口,這會占用銀行的資本資源。如果助貸業務規模過大或風險集中度高,銀行需要持有更多資本以滿足監管要求,從而對資本充足率形成壓力。”分析人士表示,部分中小銀行資本實力較弱、風險吸收能力有限。新規實施后,它們可能面臨更高的合規成本,例如加強風險評估和資本配置。如果助貸業務不良貸款率上升或代償賠付增加,會直接侵蝕銀行資本,進一步加大資本充足率考核壓力。
此外,銀行自身戰略定位的調整也是重要考量。分析人士表示,部分中小銀行正從依賴外部流量轉向構建自主風控和能力建設,例如發展自主數字信貸能力。
助貸市場的洗牌不僅發生在銀行端,也同樣深刻地影響著助貸機構的發展策略。隨著銀行合作門檻的提高,助貸行業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頭部平臺憑借其合規能力、數據積累和資本實力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統計數據顯示,在已披露的白名單中,合作機構主要集中在螞蟻、京東、度小滿等頭部平臺,這些機構憑借其較強的生態布局和技術實力,成為銀行首選的合作對象。
與此同時,中小助貸機構面臨生存挑戰。這些機構往往缺乏足夠的數據積累和風控能力,難以滿足銀行日益嚴格的合作要求。部分機構開始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徑,如深耕垂直場景、強化技術輸出或轉向區域化經營。分析人士指出:“中小機構需要在特定領域建立比較優勢,才可能在這場洗牌中存活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助貸機構的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變革。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提升,從依賴利差收入轉向技術服務和數據賦能。一些機構開始探索與銀行更深度的合作模式,如聯合風控、數據共享等,試圖在合規框架下找到新的增長點。
助貸新規的實施標志著行業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但如何在合規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仍是各方面臨的長期挑戰。
對銀行而言,構建自主風控能力是關鍵任務。“過度依賴外部助貸機構可能導致銀行自身風控能力空心化,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分析人士表示,部分銀行開始加大科技投入,通過自建團隊或與科技公司合作,提升數字化風控水平。這一轉變可能促使銀行重新思考其互聯網業務的發展路徑。
對助貸機構來說,合規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未來,助貸機構不僅需要關注業務規模和市場拓展,更需重視合規體系建設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升。“那些能夠幫助銀行實現合規經營并保持業務效率的機構,將更受市場青睞。”他直言。
此外,分析人士建議,監管層面也需要持續優化政策框架。助貸新規為行業劃定了基本紅線,但如何在此基礎上支持金融創新、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仍需監管智慧的持續投入。特別是在數據使用、風控模型等領域,需要更清晰的規則指引。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