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01:00:2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雖然主營舉步維艱,業績連連虧損,但湖北金環(000615,收盤價7.15元)近期的股價表現卻十分強勁,創出了兩年來的新高。
股價上漲或緣于近期湖北金環發布公告稱投資建設年產5000噸功能性纖維素纖維試驗線,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項目看似先進,盈利前景難樂觀,包括山東海龍(000677,收盤價3.66元)、新鄉化纖(000949,收盤價2.84元)等公司均未在類似項目上獲得預期利潤。而更讓市場擔憂的是,隨著新項目的開工建設,湖北金環并未收縮主營以待重組,所謂的“賣殼”預期或已落空。
新項目或預示重組落空/
從近年來的凈利潤表看,湖北金環總在微利和虧損間切換。2010年盈利336萬,2011年虧損7306萬,2012年又盈利433萬,截至今年中期,虧損額又達到778萬元。
然而,就是在這種主營舉步維艱,中期業績虧損的情況下,湖北金環卻從7月份以來走出了一波強勢上漲行情,近幾個交易日更是連續拉升,股價創出了近兩年來的新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以來,市場特別是股吧中對湖北金環將賣殼一事傳得神乎其神。而從相關分析來看,有投資者認為,湖北金環甩賣地產公司就是重組的前奏。
2013年7月9日,湖北金環公告以8253.1845萬元的價格賣出子公司湖北金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99%的全部股權。由于該轉讓導致公司權益損失了770.18萬元,這一“虧本甩賣”被市場看作“積極清理資產,即將賣殼的信號”。
“清理資產”的確能夠成為企業“思變”乃至“賣殼”的信號。但是,當湖北金環再次動用大筆資金投資新的項目時,上述關于重組的邏輯便成了“悖論”。
9月14日,湖北金環發布公告稱,經董事會討論,公司決定投資建設年產5000噸功能性纖維素纖維試驗線。對于投資該項目的原因,湖北金環稱是“為增強公司發展后勁,提高公司研發能力”。
“如果要賣殼,企業先行清理不良資產和繼續保持經營的穩定是必然的。但是企業仍在花大筆現金去做新項目,豈不是對賣殼起到反作用嗎?”針對湖北金環的上述動作,有市場人士大呼“看不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年產5000噸功能性纖維素試驗線項目計劃投資1.31億元。截至6月30日,公司賬面的貨幣資金13683萬元,公司表示“將采用包括銀行貸款方式在內的各種方式進行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襄發改能審[2013]46號《關于湖北金環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高濕模量纖維素纖維項目節能評估報告的審查意見》顯示,湖北金環投資的功能性纖維素纖維項目并不是僅年產5000噸規模,而是3萬噸。
顯然,該項目最終的投資規模將遠高于1.31億元。若湖北金環用貸款來進行該項目,這必然導致公司新增負債,不利于所謂“賣殼”。
同類項目多家公司早已啟動/
如果重組只是一種奢望,那么湖北金環能夠靠新項目推動公司主營業績走強嗎?
據公告披露,功能性纖維素纖維是以高濕模量纖維素纖維為基材,通過添加阻燃劑、抗菌劑等添加物,使之具有阻燃、抗菌等服用功能的纖維素纖維。高濕模量纖維素纖維已成為近期國際發展的熱點,特別是阻燃和抗菌等功能性纖維素纖維在民用和軍用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從湖北金環披露的信息看,“功能性纖維素纖維項目”是根據“近期國際發展的熱點”來做的,該項目有能力給公司帶來良好收益。
“湖北金環對功能性纖維素纖維的說法有些夸大了。”有不愿具名的券商紡織行業分析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際上,不少國內上市公司早就開始生產功能性纖維素纖維了,并不是什么“近期國際發展的熱點”。
據該分析師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僅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不下4家公司有生產功能性纖維素纖維,且投資的時間都相當早。
比如,山東海龍2007年公開增發投向年產3萬噸高濕模量及系列產品粘膠短絲技術改造項目 (包括年產15000噸高濕模量抗菌型粘膠短絲及年產15000噸高濕模量阻燃型粘膠短絲),該項目2009年11月投產;新鄉化纖于2009年9月開工建設年產40000噸高濕模量粘膠短纖維項目,項目已經于2010年9月投產;三友化工(600409,收盤價4.82元)于2011年開始建設16萬噸/年差別化粘膠短纖維擴建項目。該項目就是“高強高濕模量再生纖維素纖維”,2013年4月正式投產。此外,山東海龍、三友化工子公司興達化纖、南京化纖(600889,收盤價5.22元)下屬的蘭精(南京)纖維等均有這類產品。
由此可見,湖北金環此時才投資功能性纖維素纖維,已經落后同行數年時間。
去年研發投入為零/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金環投資功能性纖維項目并沒有發布可行性研究報告,也沒有對該項目的盈利前景進行預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企業雖然擁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并形成了“獨家”的高濕模量纖維素纖維產品,但這類產品的盈利能力卻很一般。
資料顯示,2012年新鄉化纖大約占國內高濕模量企業市場份額的31%,排名國內企業第一。2010年9月,新鄉化纖4萬噸濕模量粘膠短纖維項目投產。根據當時的預測,項目達產后新增銷售收入61500萬元,銷售利潤12000萬元。
然而,實際情況是,在下游客戶對粘膠短纖維需求減少,以及近年來粘膠短纖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粘膠短纖維價格持續下跌,并導致項目收入大幅度下滑。2011年,該項目的效益僅有4593.35萬元,到了2012年,新鄉化纖整個粘膠短纖維產品的利潤竟虧損6404.35,毛利率為-4.76%,遠低于氨綸的3.32%和粘膠長絲的13.42%。
山東海龍以22%的市場份額排名國內高濕模量企業市場份額第二。根據當時的預測,項目達產后年均銷售收入48000萬元,年均利潤總額10828萬元。然而,2009年~2012年,山東海龍粘膠短纖的毛利率依次為-1.78%、-8.17%、-5.43%。2013年中期粘膠短纖的毛利率-2.35%。整個粘膠短纖產品就沒能夠賺過錢。
目前,在高濕模量纖維素纖維產品方面利潤較好的是三友化工。其在2012年以17%的國內高濕模量纖維企業市場份額排名第三。2012年粘膠短纖維產品整體毛利率達到了9.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2年三友化工費用化和資本化研發支出合計高達20529萬元,而新鄉化纖研發支出為12951萬元,山東海龍也達到2692萬元。然而,正準備投資 “年產5000噸功能性纖維素纖維試驗線”的湖北金環,其2012年研發支出竟然顯示為“無”。
項目建設本就落后數年,且根本沒有像樣的研發投入,試問湖北金環舉債介入高濕模量纖維素纖維產品,競爭力何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