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8-13 01:47:41
不能再用跑量時的心態衡量現在的經濟,體量龐大的中國經濟,即便增速低至6%也很了不起。未來需“固本培元”,建立起良好的機制、體制以保證它的可持續發展。
每經編輯|梅建平
◎梅建平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指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什么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有哪些特征?8月4日起,《人民日報》連續4天在頭版刊登特別報道和評論員文章,聚焦“中國經濟新常態”,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多角度闡釋。8月12日,在長江商學院舉辦的“慧聚長江”成都論壇上,該院副院長梅建平教授詳細闡述了他對“新常態”的理解。
每經記者 江然 謝振宇 實習記者黃麗 發自成都
“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過去跑量但對質量不重視的狀況,已不可持續,未來的增長,不能單方面強調速度,而是要強調質量。即使經濟增長在7%甚至以下,也要以平常心來接受。”
昨日(8月12日),在長江商學院舉辦的“慧聚長江”成都論壇上,該院副院長梅建平教授詳細闡述了自己對“新常態”的理解。他認為,不能再用跑量時的心態衡量現在的經濟,體量如此龐大的中國經濟,即便增速低至6%也很了不起。未來中國經濟需“固本培元”,建立起良好的機制、體制以保證它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發展首看質量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提出了中國經濟要適應 “新常態”,對中國發展大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態勢進行了描述。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7.4%。8月初,《人民日報》數度刊發評論,討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然而,要正確理解“新常態”的含義,尚需一定時日。
梅建平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0多年,當前正由高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過去年均10%左右的增長,今后增速保持在年均約7%,在世界上仍屬于高速增長。
“中國發展潛力仍然很大。”他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闡述了自己對于“新常態”的理解,“所謂新常態,即是用相對較低的速度來換取質量,更重要的是換取整個勞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僅僅是數量增加。”他直言,未來經濟,第一注重質量,第二注重社會各階層對經濟增長的分享,“特別是過去經濟增長中的弱勢群體分享到經濟增長的實惠。”
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依然緩慢,中國也已進入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梅建平直言,中國經濟站在十字路口,基于現行增長模式,已經發展到極限。
“現行增長模式由三大要素拉動:第一,勞動力投入;第二,資本投入,即投資;第三,需要整個經濟體制體系效益提高,體現為全要素。”他指出,單純靠勞動力“紅利”與資本投入已經讓中國經濟發展達到極限。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未來30年年輕人增量將下降32%,已經非常接近日本1990年的拐點。據梅建平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1元錢GDP投資大約需要0.15元,2010年1元錢GDP大約需要0.27元。與此同時,2008年以后,我國每年經濟增長大約是4萬億元,貸款每年大約增加8萬億元,“換句話說,每增加1塊錢產值,就要貸兩塊錢的款。”
這也正是令梅建平最擔憂的地方,“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7.4%,但債務比去年同期增長17%。”他表示,“如果還遵照過去的發展模式,新增的GDP并沒有效益,反而是在浪費資源。”
房產過剩不可一概而論
“對中國房地產的未來我比較悲觀。”今年以來,梅建平在多個場合曾表達這樣的看法,如今他再次重申,“樓市過去的增長是跟經濟增長掛鉤的。”
國內樓市已走到十字路口。今年前5個月,全國商品房投資增速持續下行,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降幅不斷擴大,土地購置面積同比繼續下降,庫存增加。供求結構的變化,決定了房地產市場的新局面。
據相關統計,全國70個大中城市5月份房價環比下降的達到35個。
不過,由于區域性因素,梅建平認為,說房地產行業產能過剩“不能一概而論”。“房地產也是一個比較區域性的行業,可能四川過剩,但是在成都的某個區,會供不應求,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梅建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
“過去30年,房地產只重數量不注重質量,很多房子雖然是70年使用權,可能30年就需要更新換代。重新裝修、升級換代,這些是問題,同樣也是機會。”梅建平說。
房地產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支撐,而后者是多被外界視為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在他看來,過去三十多年來該金融業一直處于政府較嚴的管制之下,市場經濟活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也因此,目前在金融領域出現了“兩難”現象:一是有了錢投資難,“買不到好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營企業融資難,“民營企業平均融資成本常常在15%甚至更高”。
但梅建平認為,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金融與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空間極大。其中,金融業大發展的一大關鍵就在于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
對于推行利率、匯率市場化力度不夠大的觀點,梅建平亦指出需要“平常心”來面對。“利率市場化,我們首先要進行體制的改革,目前的銀行體系中,銀行占據了上市公司利潤的半壁江山。而改革就是要動一部分人的奶酪,這是一個各方博弈的過程。”梅建平指出,改革的步驟不能太快,還牽涉到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跟進,以及監管能力跟上,“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梅建平力主放緩增速以加快淘汰產能過剩,以大浪淘沙的方式,將資金、土地等各種稀缺資源釋放給更有發展空間的行業,其中就包括文化創意產業。他表示,2014年文創業已經開始出現發展跡象,以影視業為例,2014年上半年民營影視公司已拍出多部票房過億大片,“上半年票房過億的片子有31部,其中國產片占14部,令人振奮。”不過,梅建平特意指出,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影視、動漫、游戲,還包括互聯網、4G手機等,均孕育著巨大商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