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2 14:01:02
每經編輯|吳永久
由鄭州商品交易所主辦的2018年第14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期貨投資機構論壇12月2日在深圳舉行。鄭州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王曉明在會上表示,在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的新趨勢下,鄭商所在服務機構投資者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工作,這促進了鄭州市場運行質量的提升,也促進了機構投資者更好參與市場,通過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
數據顯示,近年來,以私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發展迅猛,逐步成為市場參與的主力軍之一。根據中基協最新數據,全國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4萬只,同比增長均超過10%。其中,參與期貨市場的私募產品總數達到1.5萬只,管理資金規模近千億,成交、持倉占比達到10%。以私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在期貨市場運行效率、流動性和穩定性方面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以深圳為例,深圳作為期貨市場優勢地區,期貨公司數量、客戶權益均位居全國前列,同時也是機構投資者高度聚集的地區。有關資料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地區私募基金登記數量有4600家,占全國比重19%,僅次于上海。
王曉明表示,為適應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的新趨勢,鄭商所在服務機構投資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完善新品種新工具,拓寬機構投資者參與渠道。目前鄭商所已上市18個期貨品種和1個期權品種,去年還上市全球首個鮮果品種—蘋果,推出了白糖期權,上線了綜合業務平臺,品種體系基本覆蓋農業、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品種結構實現了既有期貨又有期權,業務條線從場內拓展到場外。
二是深化市場服務,為機構投資者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持續推進期貨合約連續活躍工作,引入做市商機制,初步實現了PTA和動力煤“近月合約活躍,活躍合約連續”;貼近市場需求,修改蘋果、棉花、白糖等品種合約規則,優化品種交割倉庫布局和升貼水;大力開展“三業”活動,2018年共開展473場“三業”活動,其中專門針對機構投資者開展活動86余場,不斷加強機構投資者服務力度。
三是加強風險防控,保障市場安全有序運行。綜合采取市場風控手段、強化市場溝通和正向引導等措施,遏制個別品種交易階段性過熱;將絕對限倉修改為比例限倉,滿足產業客戶、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需要;開展倉單保險業務,推動交割倉庫監控技術升級,有效防范交易交割風險。
“總的來說,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鄭州市場運行質量有了新提升。”王曉明說,比如目前鄭商所多品種同時活躍的局面基本形成,目前活躍品種達到11個;市場流動性顯著改善,1—10月份,鄭州市場累計成交量6.6億手,較去年同期增長近37%;品種功能進一步發揮,白糖、菜粕、棉花、PTA、動力煤等活躍品種期現相關性系數均在0.9以上,相關產業企業普遍利用期貨價格進行點價交易,90%的PTA現貨企業、80%以上的白糖現貨企業參與期貨交易,利用期貨管理風險;市場投資者機構不斷改善,法人客戶持倉占比達到54%,比去年同期提高近3個百分點,PTA法人持倉占比達到70%,棉花、菜粕等品種超過60%。“可以說當前機構投資者參與鄭州市場環境不斷改善。”
據了解,下一步,鄭商所將按照中國證監會統一部署,繼續以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為導向,為機構投資者通過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創造更好條件,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推進產品業務創新。積極籌備紅棗、尿素等期貨品種,以及棉花、PTA等期權品種的上市交易,深入做好價格指數等新型產品研發工作,同時研究推出更多場外新業務,不斷豐富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
二是做精做細做實現有品種。按照貼近現貨的原則,修改完善品種合約規則,鄭商所已經對蘋果期貨合約進行了修訂完善,下一步將繼續研究修改強麥、棉紗、玻璃等品種合約規則,優化交割倉庫布局,以滿足實體企業需要;另外,還將持續開展“三業”活動,深化機構投資者服務;加大投資者教育資源投入力度,把規則講透、風險講夠;完善“保險+期貨”試點方案,增加品種、擴大覆蓋面、提高質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三是持續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范。發布實施新的監管制度,強化風控管理;加強對重點品種的監控及監測分析,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防范化解市場風險隱患。
四是積極推進對外開放。鄭商所PTA期貨已經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在此基礎上還將做好相關配套工作,優化市場環境,推進PTA國際化水平。另外,證監會已批準鄭商所在新加坡設立代表處,目前正積極推進籌備工作。
五是持續優化技術系統。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優化五期交易系統,進一步提高系統高效性、安全性、穩定性;著眼于適應國內外金融市場與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啟動六期交易系統建設,開展六期系統關鍵技術驗證。
在本次論壇上,鄭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鄭商所相關衍生品工具如何更好服務機構投資者發展以及PTA期貨引入境外交易者的實施方案。相關投資機構的負責人也就新經濟形勢下大類資產配置、期現聯動打造大宗商品價格服務生態、期權在產業投資者中的應用等話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