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08 14:05:33
每經實習記者|宋可嘉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每經編輯|梁梟
王東江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9月6日至8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戰略合作的第三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
8日上午,北京市教委職成處處長王東江在出席教育文化分論壇時表示,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職業院校教師缺乏行業經驗,因此,專業課必須要通過企業來教學,把企業原有的案例和實踐編進學校的教材。學校是辦學主體,企業也是辦學主體。
而談及如何進一步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王東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北京制定了鼓勵政策,企業投“1”,政府投“4”,一個專業最終目標要達到1500萬元的投資。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積極性非常高。“因為企業已經意識到要給自己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而比起自己去市場上找人,為何不自己培養?”
王東江在會上還表示,要在北京建100個工程師學院,要把在京、駐京企業搬進學校。同時要發揮工程師學院的作用,對北京的企業產業結構轉型和在職職工素質的提升加大培訓(力度),年培訓要達到100萬人次。
“目的就是要引企駐校,并不是學校和企業簽約就完了,我們要把企業引到學校,因為我們有充足的辦學條件。”王東江表示,工程師學院功能定位不僅在于人才培養、資源共享,還要進行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
“最近施耐德企業要投入近700萬(元)設備進學校,完全改變我們學校的教室,改變我們的課堂,改變我們的設備,未來施耐德企業一些技術人員、教材都要引到我們的學校來,最終以什么衡量我們的質量?以法國施耐德企業,乃至全法國的電氣工程協會證書來衡量我們的‘教’、來衡量我們的‘學’。”王東江說道。
記者注意到,截止到2018年,已有40個工程師學院和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獲得北京市教委的批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