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深度

每經網首頁 > 深度 > 正文

成都會是那個抓住機遇的城市嗎 | 中報觀城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28 21:06:14

疫情之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正在重構。成都會是那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的城市嗎?亮眼的整體數據下,成都是否形成了匹配的結構與質量?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編者按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注定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上半年我國GDP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整體上,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蘇態勢。

危機來臨,考驗的是城市的韌性。在此次疫情中,國內頭部城市對穩定整體經濟形勢貢獻不小。這些城市既有經濟體量巨大,其中任何一座出現大體量經濟下滑,都會對同期整體經濟形勢帶來一定影響。

眼下,各個城市經濟發展半年報陸續放榜。據城叔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公布經濟數據的23個萬億及準萬億城市中,GDP實現正增長的已超半數。

我們常說城市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全球疫情蔓延、外部需求下行的壓力,哪座城市經濟更顯韌性?當上半年的經濟壓力轉嫁到下半年,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些經濟強市又將如何應對?

今日起,城市進化論(ID:urban_evolution)連續推出城市“中報”觀察系列,本期關注城市——成都。

中報觀城

在已公布了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的城市中,我們注意到了成都:GDP實現8298.63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第二季度增速3.9%。

從總量上看,成都坐穩了“全國第七”的位置,縮小了與排名第六的蘇州的差距,今年一季度還階段性地超過了蘇州;而且,就這個經濟體量而言,整體增勢也表現不錯。

面對全球共同的危機,有韌性、定力的城市展現出自己的生機和活力。

按照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的觀點,全球疫情仍在指數級蔓延,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抗疫和復工共存將成為新常態。

經此一疫,世界肯定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正在重構。

成都會是那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的城市嗎?亮眼的整體數據下,成都是否形成了匹配的結構與質量?

01 聚集

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18.7%

新落戶人才,36.9萬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GDP論英雄,是傳統的評價標準,會掩蓋掉一些體現發展質量或是結構劣勢的細節。

特殊的年景里,城市發展實力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就是企業和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經濟的增長是企業和人才貢獻的,若企業和人才負增長,經濟的增長只會是暫時的。

城叔看到成都的相關數據:

今年3月以來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速由負轉正,上半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8.3萬戶,增長18.7%,其中新登記企業12.2萬戶,增長19.4%。

“人才新政”累計吸引36.9萬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落戶,其中上半年落戶青年人才2.4萬人。

根據一些市場機構統計,2019年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TOP10,成都排第三,而且23-42歲的人口占比接近一半。

企業和人才是城市最稀缺的資源,與城市是利益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危機面前,它們進一步聚集,用腳給成都投下一票。

企業和人,為什么來?答案是:既有前景,也有環境。

今年1月,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的加持,讓成渝離“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定位又近了一步。

作為主角之一,成都被明確要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成都最為獨特的國家定位。

國家戰略的“指揮棒”和城市發展的具體做法,影響著人和企業的流動。

近兩年在成都提得最多的就是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的營城邏輯轉變,突出對人的關照、對生態的重視。

簡而言之,“產城人”的邏輯是持續地建開發區、持續地招商引資,再持續地引進企業、集聚人才,形成城市規模。

“人城產”的出發點是另一個切口,通過持續地改善城市環境,持續地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從而提高城市宜居性、生活品質,吸引年輕人口大規模涌入,實現人口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技能結構的改善,最終推動經濟轉型、城市更新。

2017年,成都還做了一件事——東進。用三年時間規劃了一個面向未來承載600-800萬人口的、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支撐的、以國際交往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為主要產業特質的新區域。今年5月,東進區域正式掛牌為“東部新區”。

除了上述“城市為人”的觀念轉變和具體行動,今年上半年,成都“為企業”也做了不少事情。印發《關于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20條政策措施》,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成都成為全國感染率最低、復工復產復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復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

捷普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川開電氣等多家企業的復工復產兩手抓的經驗,被央媒報道。

02 開放

進出口總額3230.9億元,同比增長23.5%

進口額增長25.5%、出口額增長21.9%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當前,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格局下,對內陸城市來說,危中有機。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企業將得到更廣闊的視野,城市將迎來能級躍升的契機。

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成都在產業開放度、經濟外向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其進出口總額逆勢增長,同比增長23.5%,是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千萬級城市中增速最高的。

外資外貿延續良好增勢,基于良好的通道基礎:

6月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323.7萬人次,自3月以來持續保持回升態勢,當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國第一。

雙流國際機場起降架次量2.7萬架次,連續兩月居全球第一。

1-6月成都國際班列開行1810列,增長40.9%,其中中歐班列增長57.7%。

無論是空運還是陸運,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成都的成績都是拿得出手的。

疫情打破了國際航空運輸格局,特別是自3月26日開始實施“一司一國一線一周一班”政策,日均國際航班量降至疫情爆發前的0.2%。

然而,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超過300家,重點產業國際供應鏈的需求,加上國際醫療物資調配運輸的需求,成都亟需保證國際物流通道的暢通。

城叔了解到,上半年,成都構建起了10條國際全貨機定期航線穩定運行、13條“客改貨”國際航線連通全球五大洲、重大運輸貨運包機業務作補充的國際航空貨運通道。

與此同時,鐵路運輸也形成了很好的補充。

6月1日至30日,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月度累計開行179列7931車,該月周均開行約45列,日均開行264車,創下2013年開行以來的最高紀錄。

疫情期間,當適公適空運輸貨物逐漸轉移到鐵路運輸,成都的國際班列顯示出了極富韌性的運輸能力、承載能力。

航空、班列、公路運輸組成的國際物流大通道,讓“內陸”的成都真正承擔起國家對外開放新口岸的功能。“不管什么產品生產出來,都能及時抵達目的地,實現生產和物流運輸的無縫銜接,提升周轉時效。”這一點對于企業而言,十分重要。

一些在全球都有產業布局的企業更加深有體會。通威股份創始人劉漢元提到,過去東部沿海地區的光伏產業發達,是因為產品都會海運出口,“現在,得益于成都中歐班列的發展,我們的光伏產品可以出口供應整個歐亞板塊。而且運輸時間縮短至10~12天,成本又與海運大致相當。”資源優勢、通道優勢,帶動著一批新產業在成都聚集發展。

今年6月16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唯一的4F級跑道、西一跑道迎來全線貫通。當明年天府國際機場投入使用,距離成都完善全球供應鏈配送體系、暢通國際國內循環戰略通道的目標又進了一步。

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成都說,提升全球供應鏈的適配能力,“未來西部和東部沒有差距”。

03 創新

1-5月,新經濟百家重點監測企業

營業收入115.6億元,增長22.8%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半年報中,GDP排名在成都前面的六座城市,除了重慶之外,都是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城市。成都想后發趕超,難道依靠繼續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這不在成都的計劃之中。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爆發出了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以之實現城市轉型升級,這在成都的計劃之中。

上半年的數據中,已經有一些體現: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27.9億元,增長27.6%,其中電子技術產品、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產品出口增長28.3%、26.1%。

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2489.1億元,增長27.6%,在全國綜保區中繼續排名第一。

6月3日,成都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成都將在5年里力爭成功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天府實驗室。

這個姍姍來遲的“新春第一會”,被視為成都通過從增長極邁向動力源,尋求城市內生發展強勁動力的關鍵一步。

在此之前的3月31日,“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舉行,為成都36.6萬新經濟企業提供舞臺,危中尋機。這場發布會約定:年內還有9場系列活動,將累計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

4月16日,成都先導成為科創板“西南第一股”。7月1日,又一家成都企業——秦川物聯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交易。今年上半年,科創板企業數量,成都迅速從0到2。

若置于全國城市發展梯度,成都希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突破過去層級式產業轉移格局,擺脫承接技術、產業轉移的被動地位,為后發超越積蓄能量。

成都思考,想要講好城市的“創新的故事”需要解決“三個不匹配”。

其一,是科技研發的重點與城市發展方向的不匹配;其二,是企業的產業方向和現在的人才結構的不匹配;其三,是大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和企業的產業結構不匹配。

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其實就是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創新的環境,激發創新的活力。

上周,成都召開了企業家座談會,目的之一就是讓企業為成都營商環境建設3.0版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

“城市和企業就是利益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城市好企業會更好,企業好城市會更好,這是一個亙古不破的真理。只要企業家有夢想,只要政府力所能及,我們一定全力以赴,幫助企業和企業家成就夢想,同時成就我們的城市。”

成都提出,新一輪營商環境建設,一定以企業和市民感受為標尺,“要有關鍵性、標志性的突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 GDP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热99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日韩欧洲亚洲美三区中文幕 |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 色综合天天综合精品网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