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09:02:00
鏈博會吸引眾多外企參展,包括嘉吉、英偉達、空中客車等知名企業,境外展商占比達35%,創歷屆之最。外企視中國為理想投資目的地,紛紛加大在華投資,深度融入中國產供鏈。多家外企與供應鏈伙伴聯合亮相,展示智能制造、環境保護等成果。外企看重中國穩定投資環境、龐大消費市場和供應鏈優勢,認為投資中國即投資長期確定性。同時,外企依托中國創新生態,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我們是鏈博會的‘全勤生’,連續參加了3屆鏈博會。”美國農業和食品企業嘉吉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劉暢說道,鏈博會不僅是一個展示產品和技術的絕佳場所,更是一個與各方進行深入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橋梁。
近日,在走訪鏈博會展館的過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注意到,各個展館都能找到很多耳熟能詳的大型外企和明星企業。有參展商告訴記者,第一次參加鏈博會時,觀眾還沒有這么多;這次參展,明顯感到企業數量更多、行業影響力更大。
除了嘉吉這樣的“全勤生”,像英偉達、空中客車、天絲集團等外企則是首次參展。除了這些知名企業,鏈博會上還設置了南非、泰國等國家展區。
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讓人意外的是,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中國作為理想、安全的投資目的地。據悉,本屆鏈博會境外展商占比達35%,創歷屆之最。實際參展商達到1200家,170多個境外團組前來觀展洽談。
值得關注的是,歐美參展商達到境外參展商總數的50%。其中美國參展商數量比上屆增長15%,位列境外參展商數量之首。多家受訪外企表示,鏈博會的舉辦更加堅定了他們投資中國的信心。
英偉達公司的展臺
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貿易形勢,在華的外資企業仍然堅持深耕中國、信心不減。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深度融入中國的產供鏈。
記者在展館中看到,有不少外資企業都在展臺鮮明地打出“在中國,為中國”“立足中國,回饋中國”的標語,不少外資企業跟產供鏈上的國內企業聯合,共辦展臺。
比如,全球礦業巨頭力拓集團(Rio Tinto)與鋼鐵央企中國寶武聯合亮相,展示其最新投產的鐵礦項目。GE醫療聯合中國的核心供應商展示了CT軸承、探測器、磁共振超導線以及超聲電路板等國產核心零部件。蘋果公司與欣旺達、山東創新等三家供應商攜手,展示智能制造、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果。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近5年來,來自泰國的天絲集團持續加碼在華投資,累計投資額達43.6億元人民幣,包括在北京設立中國區總部,在四川和廣西新建紅牛飲料生產基地,積極發揮“鏈主”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
在惠普展臺,記者了解到,自1983年進入中國以來,惠普構建了涵蓋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全鏈條體系。惠普在重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電腦及設備生產基地,在山東威海設立了全球最大的打印機生產基地。
在參加完鏈博會開幕式后,惠普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恩里克·洛雷斯馬不停蹄趕到重慶,與重慶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他表示,將繼續深耕重慶,深化合作,進一步強化本地制造能力、完善供應鏈生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松下電器展臺不僅展示了新款智能洗衣機、護理機等C端產品,還展示了在中國生產制造的電子元器件、站臺自動門等B端產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松下在中國的B端業務占其總業務的65%。由于近幾年AI發展火熱,加上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PC銷量增長,用于生產相關電子元器件的電子材料需求旺盛,松下在中國的三家電子材料工廠近幾年陸續投入15億元進行擴建。
松下電器展臺
記者在生物制藥巨頭諾和諾德的展臺了解到,其天津生產廠作為公司全球戰略性生產基地之一,面向中國及全球市場供應耐用注射器械及制劑成品。2024年3月,天津生產廠啟動了投資40億元的無菌制劑擴建項目。今年7月,天津生產廠又啟動投資8億元的質量檢測實驗室擴建項目,將更好地保障產能提升和高品質生產。
在醫療大健康領域,GE醫療是進入中國最早、發展時間最長、國產化布局最早、成果最多的企業之一,目前在北京、上海、無錫、天津、成都、深圳設有六大生產基地。
GE醫療中國副總裁、供應鏈總經理陳和強向每經記者表示,GE醫療30多年來持續深化全面國產,與超千家供應商構建了完整的“研、產、銷、服”體系。
他提到,京津冀產業鏈集群的天津基地具備了全品類磁共振生產能力,2024年掛牌“GE醫療磁共振東半球總部”,將建設超1萬平方米的創新研發中心,未來5年增投5億元拓展深度國產制造和創新。
長三角產業集群的上海基地,是GE醫療全球最大的對比劑生產基地,2024年5月掛牌“GE醫療診斷藥物一帶一路卓越智造中心”,繼續投入3.8億元用于新產品引入、新產線建設、工廠綠色升級、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
眾多外企為何堅持在中國加碼投資?
劉暢坦言,中國市場在嘉吉全球布局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消費者對多元化、營養健康和環境友好食物的需求不斷提高,這也為公司可持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嘉吉的展臺展出了面向終端消費者的食用油、貓糧狗糧等產品,以及面向B端用戶的動力風帆系統模型等。記者了解到,嘉吉已深耕中國市場50余年,在中國擁有約50個運營點,包括銷售部門、工廠、創新中心、應用中心、能力發展中心等,在全國20多個省份創造了7000多個就業機會。
“從企業和投資者的視角來看,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以及充足的信心是投資成功的前提。”劉暢說,只有在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測并且具備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中,企業才能更好地進行長期的規劃和發展。“中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市場機遇和政策紅利。”
自1993年在海南建立中國首家紅牛工廠以來,天絲集團已在中國市場深耕30余年。公司首席執行官許馨雄向每經記者表示,鏈博會的如期舉辦,體現了中國對構建綠色健康、可持續、包容互聯的世界經濟的堅定承諾,也更加堅定了公司投資中國的信心。公司堅信,投資中國就是投資長期確定性。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承諾顯著加強了與泰國及其他東盟國家的貿易和經濟伙伴關系。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全面實施以及中老鐵路的通車,體現了中國致力于促進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協作的決心。”許馨雄強調。
在他看來,中國不僅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正在成為全球供應鏈高質量重構的重要樞紐。中國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從中央到地方,為外資企業打造了更加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支持,還是人才政策等方面,我們都感受到系統性、可預期的保障。正是這些因素增強了我們的投資信心,也成為我們持續加碼在華投資、深化在華布局的重要依據。”
GE醫療展區展示的醫療器械模型
談及如何看待當前中國供應鏈在全球的重要性及其獨特優勢,陳和強坦言,中國的供應鏈扮演著“頂梁柱”的角色。當前,國際環境非常復雜,但是中國的醫療設備供應鏈起到了獨特的穩定性作用。具體而言,就是供貨周期、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當全球某個地方出現供應波動時,中國的供應鏈能夠“接得住”、能“扛打”,這是很難得的。
眾多外企不斷融入中國的產供鏈,依托中國完善的供應鏈與創新生態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它們不僅深耕中國市場,并通過創新將成果推向全球,重塑價值鏈格局。這背后,是中國產業優勢與開放環境對全球企業的持續吸引力。
松下電器前述工作人員向每經記者介紹:“過去我們主要把中國當成一個生產基地,現在我們把中國作為一個創新研發基地,從過去的‘設計在日本,生產在中國’,逐漸變成設計、研發、生產、銷售都在中國。”
“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有強大的供應鏈基石,我們想要的原材料都能在中國采購到。”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松下在中國擁有超過6000家供應商,其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已經達到1000億元。另一方面,中國的創新能力強,有很多先進的家電廠商,公司在中國可以吸收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智能化經驗。她提到,松下已在中國本土進行大量家電創新。
“過去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現在我們已經轉向Made by China(中國創造)。”該工作人員說,像公司的站臺自動門業務就是將中國視為全球業務中心,在中國進行研發、生產、銷售,產品銷往埃及、加拿大、德國等全球市場。
GE醫療中國市場銷售的全線產品中,目前中國研發比例已突破50%。問及如何看待中國的創新氛圍,如何在以創新為核心的基礎上建立“朋友圈”,陳和強認為,首先就是要利用好中國龐大的、完善的工業體系,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要利用好中國的創新資源,中國的創新很有特點,大部分屬于應用創新,這也是資源稟賦造就的優勢。
他表示,公司下一步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從三個維度來“延鏈”:一是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攻堅向縱深推進;二是創新鏈,怎么利用國內良好的創新生態,不斷把好的東西引進來,同時把好的東西推出去;三是綠色供應鏈的建設。
記者了解到,嘉吉致力于結合全球專業知識和本地經驗,將中國創新成果分享至全球。以其上海市場為例,中國消費者對產品創新的高期待成為推動嘉吉研發的重要力量。嘉吉上海創新中心升級后重點支持亞太市場,通過“反向創新”機制將本土成果輻射全球。
“作為一家長期在華發展的跨國企業,我們深知中國市場的潛力和機遇。”劉暢說,盡管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和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公司堅信,中國繼續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信心從未改變。
(本文圖片均由每經記者張蕊攝)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