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神曦生物董事長陳功:“常見病養罕見病”模式破藥企商業化難題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9 21:52:50

每經記者|甄素靜    每經編輯|張益銘    

“以漸凍癥為例,我們在原位神經再生領域研究了七八年,僅猴子實驗就投入幾百萬元人民幣,后續還要開展臨床試驗,研發成本極高。”神曦生物創始人兼董事長、暨南大學大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坦言,投資人覺得“還要燒上億元、等三四年”,不如追二級市場快錢。

陳功的學術生涯始終圍繞“大腦修復”展開。2019年底,他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國,以靈長類動物實驗為突破口,推動原創性的大腦原位神經再生技術走向臨床。然而,回國之后在靈長類模型制備方面的研究進展并不順利,遇到的問題也遠比陳功團隊想象的多。

陳功說其曾向蔡磊承諾:“我們一定要在猴子漸凍癥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確的療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現在我真的不敢,沒想到光做猴子模型,我們就做了五年。”

回國創業,靈長類資源是國內研發“獨特優勢”

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講席教授到神曦生物創始人,這種身份的切換對陳功來說并不容易。

“我從沒想過自己當CEO(首席執行官)、董事長,創業初期就找了輝瑞前副總裁擔任第一任董事長,諾華前副總裁擔任第二任董事長,團隊核心成員多有藥企資深經驗。”陳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教授創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科學判斷”,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

“商業化能力、工藝開發、質量控制這些都是我的外行領域,只能靠學習和團隊彌補。”陳功笑稱,自己會通過AI(人工智能)工具、行業交流快速補課:“人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公司發展節奏。比如藥品上市后是自建渠道還是合作,我肯定會選擇合作,因為這更符合我們核心能力定位。”

2019年底回國,陳功看中的是國內靈長類研究資源。“國外做靈長類實驗要求高、成本高、資源少。”陳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國內豐富的猴子資源能讓我們快速推進靈長類實驗,這是國外無法比擬的優勢。回國后,我們在猴子AD(阿爾茨海默癥)、腦中風、膠質瘤上都取得了突破,這為臨床研究奠定了關鍵基礎”。

“膠質瘤是罕見病,中國患者約10萬人,其中四級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患者從初診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期僅14.6個月,復發率幾乎100%,是全球絕癥。”陳功向記者表示,團隊的治療思路獨辟蹊徑:“不針對特定靶點,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用AAV載體將轉錄因子遞送到腫瘤細胞核,抑制其分裂增殖,要么讓它轉分化成神經元,要么讓它死亡。”

2024年,神曦生物實施了全球首例惡性膠質瘤NeuroD1基因治療,目前已完成11例患者入組。“安全性很好,有效性也超出預期。”陳功語氣中難掩欣慰,“有3位患者生存期超過一年,總生存期數據優于日本獲批的膠質瘤溶瘤病毒藥物,全球首例患者已存活超過17個月,而這類患者二次手術后通常僅能活半年多。”他透露,相關臨床結果已投稿至國際會議,即將全球公布。

在阿爾茨海默癥領域,陳功團隊選擇挑戰“被全球放棄”的重度患者,目前已完成3例重度AD患者治療。陳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目前僅能觀察到“患者家屬感覺交流更順暢”的初步變化,但他相信技術潛力:“原位神經再生需要2至3個月形成神經元,半年到一年才能修復損傷的神經環路,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我們不會放棄這些患者。”

腦中風領域的臨床研究也已啟動。“目前,市面上的腦中風藥物僅針對急性期,患者發病1至2個月后就無藥可治。”陳功向記者表示,團隊已開啟腦中風原位神經再生探索性臨床研究,“招募患者標準為發病2個月到1年內,目前正在篩選入組,這也是全球首例腦中風原位神經再生臨床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AD和腦中風的臨床進展都建立在靈長類實驗的基礎上。“回國五年多,我們‘犧牲’了100多只猴子做實驗,光漸凍癥模型就做了20多只。”陳功語氣沉重卻堅定,“小鼠和人大腦差異太大,劑量、免疫反應都無法對標,只有猴子實驗數據才能填補從小鼠到人的鴻溝,這是對患者負責,也是我們敢上臨床的底氣。”

從1%到千萬級,神經再生效率或還有提效路徑

陳功另一個備受外界關注的研究領域是漸凍癥的治療。

“2022年,蔡磊也曾到暨南大學訪問過我們,我給自己設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陳功介紹稱,其曾向蔡磊承諾,“我們一定要在猴子漸凍癥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確療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現在我真的不敢。但是沒有想到光做猴子模型,我們就做了五年。”

“漸凍癥核心問題是運動神經元死亡導致運動功能障礙。”針對運動神經元死亡這一漸凍癥根本病因,陳功嘗試“就地取材”,利用脊髓、大腦內源的膠質細胞實現原位轉分化,進而再生運動神經元,以此達成治療漸凍癥的目的。

陳功指出,其團隊選用包括NeuroD1(神經分化因子1)在內的不同轉錄因子開展研究,在小鼠脊髓中已清晰觀察到部分運動神經元再生。

陳功坦言,回國后的五年里,其團隊啟動了猴子漸凍癥模型研究,共開展兩批實驗,每批使用十幾只猴子,累計投入近30只猴子,耗資幾百萬元,但研究尚未成功。

“團隊在猴子模型構建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遠超預期。”陳功解釋稱,首先是模型穩定性極差,實驗中每批十幾只猴子,通過在其脊髓、大腦內過表達毒性蛋白的方式誘導模型后,最終僅有兩三只能表現出類似漸凍癥的癥狀,大部分猴子始終無明顯癥狀;其次是病理結果難以統一,即便對猴子的大腦、脊髓進行取材檢測,也會發現部分猴子存在運動神經元死亡,部分則無相關病理表現,這種差異使得后續無法清晰區分治療效果,給研究推進造成極大阻礙。

盡管猴子漸凍癥模型研究面臨“耗時耗力、成功率低、穩定性差”等多重困難,陳功強調,“我個人覺得還是值得去做,目前自己仍在帶領博士生、碩士生繼續推進這項研究。”

談及目前正在研究的原位神經再生技術,陳功坦言,傳統干細胞療法的低效率讓他開始思考新方向。

“最初我也做干細胞移植,把100萬個神經干細胞移植到小鼠腦子里,三個月后僅存活1萬個神經元,1%的轉化效率實在太低了。”陳功介紹稱,大腦中有860億個神經元,還有上千億個膠質細胞,每個神經元周圍都有膠質細胞。神經元死一個少一個,不可分裂再生,但膠質細胞可以分裂再生,這是取之不盡的內在細胞源泉。

基于這一認知,陳功的團隊成功篩選出神經轉錄因子NeuroD1,開啟了大腦原位神經再生技術的研發。“我們把NeuroD1打到膠質細胞中,能讓膠質細胞原位轉分化成神經元。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內源性’,利用大腦自身細胞實現再生,無需外源細胞移植。”

與傳統干細胞療法相比,該技術擁有三大顯著優勢。其一,無免疫排斥風險。“再生的神經元來自大腦自身膠質細胞,不存在外源細胞入侵的問題,一旦形成功能性連接就能長期存活。”其二,成本與工藝更優。干細胞需要體外培養、克隆、凍存、運輸活細胞,成本高且難度大;新技術可以將單個患者的治療成本降到三萬元人民幣左右。其三,轉化效率高。“小鼠實驗中,干細胞療法神經元產出以萬級計,而我們的技術在猴子大腦中能實現千萬級神經元再生。”

目前,該技術已形成大平臺屬性。“無論是大腦、脊髓還是眼睛,只要有神經元死亡,周圍的膠質細胞就會被激活,理論上都能通過該技術實現神經再生。”陳功表示,不過,該技術仍需突破“精準定位”難題:“不同腦區、不同疾病對應的神經元發育轉錄因子不同,需要針對具體病癥篩選、測試適配的轉錄因子,還要在靈長類動物中驗證,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商業化困境,從實驗室到市場“最后一公里”

盡管技術和臨床進展顯著,但陳功坦言,生物醫藥企業尤其是罕見病藥物研發企業,正面臨嚴峻的商業化困境。“目前罕見病基因治療領域遇到一個突出問題:很多藥物研發出來了,但商業化前景不明朗,企業賺不到錢就活不下去,即便藥物有效,也難以惠及患者。”陳功向記者表示,美國已有不少專注罕見病藥物研發的企業因盈利困難陷入困境,中國市場同樣面臨類似挑戰。

罕見病藥物研發的高成本和低市場需求是核心矛盾。“以漸凍癥為例,我們在這一領域研究了七八年,僅猴子實驗就投入幾百萬元人民幣,后續還要開展臨床試驗,研發成本極高。但漸凍癥患者數量相對較少,即便藥物成功上市,定價過高患者難以承受,定價過低企業又無法收回成本。”陳功透露,神曦生物目前每年研發投入達幾千萬元,累計已投入數億元,“每天都在燒錢,卻還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是很多專注罕見病藥物研發企業的共同處境”。

除了成本和市場規模問題,政策支持和支付體系也尚未完善。當下,神曦生物仍面臨兩大核心挑戰,資金與“全球首例”的不確定性。“現在是資本寒冬,一級市場對創新藥研發仍持謹慎態度。”陳功向記者表示,“但我們市場潛力巨大,腦中風、阿爾茨海默癥等全球患者上億,是幾千億美元的市場,短期投入能換來長期回報。”

陳功以神曦生物經歷舉例,目前,團隊在膠質瘤治療領域已有11例患者入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良好,總體生存期超過現有日本獲批藥物,但與國內外藥企的BD(商務拓展)合作談判還要持續較長時間。

“很多人以為做BD合作很容易,只要技術好就有企業主動找上門,但實際情況是,對方首先考慮的是合作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收益。”陳功向記者坦言,“以前當教授時,覺得技術突破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來,現在才明白,企業要尋求合作,必須讓合作方看到明確的盈利前景,否則沒人愿意投入資金或者BD合作。”

面對商業化困境,陳功創新性地提出“常見病與罕見病并駕齊驅”的雙軌發展策略,試圖通過常見病藥物的市場收益,反哺罕見病藥物研發,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神曦生物從成立之初就明確了這一策略,我們在制定研發管線時,就堅持罕見病和常見病同步推進。”陳功向記者介紹稱,公司的研發管線中,001項目是腦卒中(常見病),002是亨廷頓舞蹈癥(罕見病),003是漸凍癥(罕見病),同時阿爾茨海默癥(常見病)也是重點研發方向(用的也是001產品),“哪里有神經元死亡,我們就針對哪里的膠質細胞開展轉分化研究,既覆蓋市場需求大的常見病,也不放棄有迫切臨床需求的罕見病”。

陳功表示,常見病藥物研發能為企業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以AD和腦卒中為例,中國AD患者約1600萬,腦卒中患者約1300萬,市場規模巨大。如果我們的AAV(腺相關病毒)基因治療藥物定價在30萬元至40萬元人民幣,對于中等收入群體以上患者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他測算道,“如果每年能有1萬名AD或腦卒中患者接受治療,按40萬元定價計算,年收入就能達到40億元,足夠支撐企業的研發投入和正常運營。”

“我們做常見病藥物研發,不是為了放棄罕見病,而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罕見病治療研究。”陳功向記者強調,在BD合作方面也調整了策略,強調“知己知彼”和“換位思考”。“我們不再盲目地與大藥企談合作,而是先研究對方的研發管線和戰略方向,找到雙方的契合點。比如膠質瘤領域,大藥企興趣不大,我們就重點與中等規模、專注腫瘤領域的藥企接觸;腦卒中領域,國內藥企需求更迫切,我們就優先拓展國內合作。”

面對挑戰,陳功也制定下清晰的發展路徑:2026年底爭取拿到臨床批件并啟動一期臨床,2027年完成一期臨床、推進二期臨床并達成BD合作,2028年提交港股上市申請。

“上市前,我們要靠BD合作產生的現金流和臨床進展支撐估值。”陳功向記者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賺快錢’,而是做出能真正治療神經疾病的藥物,讓患者告別‘無藥可治’的困境,這是我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综合久久婷婷88 | 日韩久久激情精品 |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 |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婷婷久久狠狠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