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22:19:05
10月27日晚,東方材料發布公告回應上交所問詢。公司10月16日拋出4800萬元跨界投資方案,先以可轉債形式向第一元素投資1800萬元,后共同設合資公司。上交所追問投資虧損資產的合理性,東方材料稱第一元素產品有優勢,投資為保原材料供應。此外,合資公司自然人股東系東方材料前高管,第一元素以知識產權等出資,但價值未定。
每經記者|張寶蓮 每經編輯|陳星
10月27日晚,東方材料(SH603110,股價18.18元,市值36.58億元)發布公告,回應上交所問詢。
今年10月16日,東方材料拋出一筆總額達4800萬元的“兩步走跨界投資方案”。公司先以可轉換債權形式向蘇州第一元素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一元素)投資1800萬元,未來可在滿足條件后轉為股權。
投資完成后,公司與第一元素、周其華、陳云共同設立合資公司“碳巢科技(滕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碳巢科技),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東方材料出資3000萬元,持股比例30%。第一元素以知識產權或貨幣出資4000萬元,持股比例40%。
數據顯示,第一元素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計虧損超540萬元。10月17日,上交所下發問詢函,圍繞投資虧損資產的合理性等核心問題追問。
上交所問詢的焦點首先落在東方材料跨界投資虧損資產的商業合理性上。
問詢函指出,第一元素主營納米碳材研發銷售,與東方材料包裝油墨業務差異大,且其2024年營收1050萬元、凈利潤-415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473萬元、凈利潤-132萬元,需公司補充披露第一元素主營業務開展情況,并結合其技術團隊、行業前景等,給出跨界投資虧損資產的商業合理性。
東方材料回應,第一元素是2014年成立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產品為高純納米碳纖維(單晶碳納米管)CNTp,應用覆蓋高功率鋰電池、鈉電池、固態電池等領域。
第一元素全資子公司賽福納米科技(徐州)有限公司2024年已具備高純納米碳纖維(單晶碳納米管)CNTp粉體4.67噸、CNTp漿料65.5噸的產能。
客戶與訂單方面,2024年,萬向一二三貢獻了第一元素40.95%的營收,蘭溪泛翌、廣納銘尚貢獻的營收占比也分別達19.75%、10.11%。第一元素來自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達到80%。
東方材料強調,第一元素CNTp產品通過高溫純化工藝,石墨化度高、缺陷含量很低,在車用快充電池、eVTOL電池和固態電池中的產業化應用將會快速增長。
東方材料表示,第一元素原創CNTp-3D集流體技術,徹底解決了電池負極體積反復變化、金屬鋰(或鈉、鉀等)的枝晶、粉化和死鋰(或鈉、鉀等)難題;在成倍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同時,大幅提高了電池的循環壽命、安全可靠性等特性。
“第一元素受資金限制,目前產量無法滿足后續合資公司的產能釋放需求。公司對第一元素進行投資,擴充其CNTp的產能,主要是保障合資企業核心原材料的供應,后續形成大規模的交付能力。”東方材料說。
根據安排,東方材料對第一元素投資為債權形式,未來轉股條件為,第一元素完成下一輪股權融資交割。“下一輪融資”指第一元素在投資協議簽訂后,首次以股權形式向第三方投資者進行的融資。且東方材料債權轉股價值不高于投前8億元,除東方材料以外,其他投資人投資金額不低于2000萬元,不高于2億元。
除了投資合理性,上交所還要求東方材料披露第一元素關聯關系、自然人股東背景、債轉股估值方法,以及合資公司知識產權出資、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情況。
東方材料明確表示,經查詢第一元素公司股東(投資人)歷史沿革變更登記情況與歷任董監高情況,與公司無關聯關系,不存在利益輸送。
此外,合資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周其華系東方材料前高管,曾任東方材料董事、董事會秘書,2021年5月卸任職位,于2025年7月退休。目前留任東方材料全資子公司新東方油墨有限公司監事、副總、技術總工程師。
“其為本項目最初對接人,投資為個人行為。其對本項目使用到的化工類原材料、工藝技術設備、生產流程、項目管理、現場管理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管理能力,對合資公司的論證、設立、環評、安評以及后續的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管理方面能提供支持。”東方材料稱。
第一元素以“碳納米管表面鍍覆方法”等3項授權發明專利或貨幣出資4000萬元持股40%。但目前知識產權尚未評估,價值未確定。
根據規劃,碳巢科技擬建設一期項目,生產1000噸納米碳纖維導電漿料、3000萬平方米CNTp-3D集流體,計劃投資1億元,總規劃用地208畝。“生產基地的建成,可以實現納米碳纖維導電漿料和CNTp-3D集流體的產品規模化生產,可以推動CNTP復合材料、新一代固態電池材料應用的產業化,為我國固態電池新材料的供需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提高我國電池產業核心競爭力。”東方材料稱。
不過,東方材料也提示風險,包括若第一元素融資受阻,轉股條件可能無法達成。第一元素凈資產較低,未來可能賬面資金不足以全額償還債務等。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