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4:07:56
俞敏洪發布南極賀信卻遭輿論聚焦,背后是職場人焦慮的宣泄及經濟、社會心理變遷。俞敏洪是企業家的代表,其財富積累是奮斗成果,消費屬個人自由。公眾應用平常心看待企業家成功,企業家也應更謹慎包容。這場風波應是反思與成長的契機,公眾和企業家都需平衡情緒與理性。
每經評論員 付克友
俞敏洪南極賀信的輿情風波仍然在發酵。他乘坐的郵輪,在輿論場上撞上了職場人情緒的冰山,散發出陣陣寒意。
然而,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場錯位的輿情風波。因為俞敏洪不過是在新東方32周年的時候發了一封內部賀信,他期待的只是員工的共鳴與感動。
據稱是內部員工的各種吐槽,其身份尚且存疑。即便為真,這反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這是一家氛圍寬松、員工能暢所欲言的企業。俞敏洪在最新的回應中也表示,允許員工吐槽公司是新東方的傳統。
新東方的待遇福利,以及俞敏洪與員工的關系,終究只有新東方員工有親身感受的發言權。所謂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不至于要讓公眾來為新東方的“牛馬們”打抱不平。俞敏洪還宣布,明年冬天選擇10個左右的新東方、東方甄選員工,加上東方甄選10個左右優秀會員,由公司支持去南極看一看。這恐怕要讓很多人感慨,這是人家的公司、人家的老板。
網友一句“我在工位上啃外賣,你在南極看企鵝”的破防吐槽,本質是職場人焦慮需要一個宣泄出口。在這個時候,俞敏洪已經不只是俞敏洪,而是一個被抽象化、虛擬化的“老板”的符號。他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了一封并不完美的信件,卻成為一個“完美”的眾矢之的。
職場人的情緒可以理解,并非無源之水,背后有內在的經濟邏輯變化和深刻的社會心理變遷。
正如知名咨詢人劉潤所言,在以前經濟高速增長期,當機遇充分涌流,那些明星企業家曾是前進路上的明燈,也理所當然被認為是“我們”的一員。比如,俞敏洪是“陪我們補課的老師”,是草根逆襲的典范。然而,當經濟增速放緩,內卷加劇,職場人的焦慮也如影隨形,很多職場人尤其是年輕人產生“相對剝奪感”。
于是,當俞敏洪坐上豪華郵輪,公眾就不自覺將其歸入“既得利益者”,并順理成章地給他貼上了情緒性標簽。
精英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感由此產生,他不再是“我們”,而成了“他們”。然而,不要忘記,俞敏洪終究是一個企業家,始終和我們在同一條船上。
這是因為,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一直是這個社會稀缺的資源。企業的健康發展,關乎員工就業和收入;企業的創新突破,關乎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關乎底層人群的福祉和社會的合力。一個社會需要尊重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這是為了保護企業家創造財富、提供就業、推動發展的創新活力。
拿俞敏洪來說,他從一間簡陋的教室起步,歷經幾十年,將其打造為中國教培行業的標桿。這一路絕非坦途,可謂九死一生、屢挫屢敗。在廣為報道的故事里,他曾在回家途中被麻醉后綁架,差點被勒死。前些年行業遇冷,他轉型文旅、助農直播,將8萬套課桌椅捐給鄉村學校。企業發展起來后,已投入數億元到公益基金。這些都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企業家的貢獻也有目共睹。
更重要的是,俞敏洪的財富積累是在市場經濟中奮斗的成果。他這張通往南極的船票,也屬于個人消費自由的范疇,很難說是一些網友說的“吃大餐吧唧嘴”的炫富行為,我們可以羨慕并自我激勵,但不必嫉妒和恨。
普通職場人或許坐不起票價高達26萬元的郵輪,但可能也不曾承受那些光鮮表面背后的巨大壓力和磨難。雖然企業家與普通人的財富差距可能有云泥之別,但本質是社會分工不同,各有各的艱辛,各有各的奮斗,這正是我們與企業家“同船而行”的本質。
既然在同一條船上,我們也需要跨越理解的鴻溝,尋求更多的共識。
于企業家而言,需要更加敏銳地感知社會情緒的變化,在表達和行動上更加謹慎和包容。比如,俞敏洪不只是新東方的老板,他還是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難免被放到公眾平臺解讀,如果表達能更接地氣,更懂共情,或許就能避免這場本不該有的輿論風波。
于公眾而言,需要警惕“情緒綁架理性”,更多地用平常心去看待企業家合法經營的財富和成功,不將其簡單歸類為“既得利益者”,更不宜把一張昂貴的船票變為“仇富”的槍口,而是要正視其背后的努力、智慧和風險承擔,進而轉化為“創富”的動力。真正的進步不是拉平財富,而是創造更多上升通道。
在某種程度上,俞敏洪的南極之旅是一面鏡子,照見了輿論場中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心理鴻溝。但這場風波給我們帶來的,不該是撕裂與對立,而是反思與成長。無論是公眾還是企業家,都需要在情緒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
畢竟,我們都在一條船上。不要讓企業家精神的大船,撞上公眾情緒的冰山。在很大程度上,職場人的情緒冰山恰恰需要企業家精神來融化。健康的財富觀和社會氛圍有助于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也才能讓這艘經濟的大船行穩致遠。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原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